分類: 《AM730》鈺成其事

不顧後果

普羅米修斯從天上偷火送到人間,觸怒了天王宙斯。宙斯要用最殘酷的辦法折磨他:把他鎖在山上,每天由麻鷹啄食他的肝臟;他的肝臟每晚會重新長出來,第二天又再被啄食。這故事成為不少西方文藝作品的題材,很多人都十分熟悉。

黃泉相見

「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還有一段情節,關於鄭莊公和他的母親姜氏的關係。

姜氏嫌惡莊公,寵愛他的弟弟叔段,想把叔段立為太子,只因父親鄭武公不同意,才沒有成事。莊公即位後,姜氏又要求把重要的城邑封給叔段。最後,叔段要興兵造反,姜氏更準備為他作內應,這一下可真的令莊公忍無可忍了。叔段謀反事敗之後,莊公把姜氏驅逐到鄭國邊境的城潁,並且立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鄭伯克段

《古文觀止》的第一篇文章,是出自《左傳》的《鄭伯克段于鄢》,載述春秋時代鄭國發生的一段故事。

鄭伯是鄭國的君主莊公,段是他的胞弟叔段。他們的母親偏愛叔段,不喜歡莊公。在母親的要求下,莊公同意把一個大邑封給叔段。鄭國的大夫都提醒莊公,叔段封地過大,威脅君主;他的母親又有野心,必須提防。莊公卻安慰眾人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叫他們不用擔心。不久,叔段果然不斷自行擴張自己的封地。大夫們再三勸告莊公要及早處理,免生後患。莊公還是說,不用急,叔段如果造反,必然不得民心,自取滅亡。

普選框架

按照人大常委會2004年對《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的解釋,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如要修改,須經五個步驟。第一步由行政長官就「是否需要進行修改」向人大常委會提出報告,這在上月初已完成了。接下來第二步,就是由人大常委會「依照(《基本法》有關條文)規定,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確定」。人大常委會本月底將舉行會議,屆時很可能作出有關決定。

應付醜聞

政治人物因醜聞被迫下台,到處都有;愈是自由開放的社會,醜聞對政治人物的殺傷力就愈大。要避免成為醜聞主角,最有效的辦法,當然凡事要小心謹慎,不讓自己有半點行差踏錯。不過政治人物始終也是人,而人要真的做到潔白無瑕,大概是十分困難的,否則耶穌也不可能憑一句「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就擲第一塊石頭吧」,便把犯姦淫的婦人救活。

天意弄人

希臘神話裡悲劇故事的主角,都是由個性缺陷惹禍,自招滅亡。但這因果報應的規律,只適用於凡人,天上的神是不會受報應的。這並不是因為天神們都有完美的品格,不會犯錯;恰恰相反,希臘神話裡一眾天神都很有「人性」,所有凡人的壞性格──自大、好勝、怯懦、魯莽、貪婪、善妒、狡詐、殘暴等等,都可以在天神身上找到。不過,天神們不管做了什麼錯事、壞事,惡果都不用他們自己去承擔,往往轉嫁到凡人頭上,讓凡人遭殃。由「帕里斯裁決」引起的特洛伊戰爭,就是天神們的無聊爭執給人間帶來嚴重災禍的例子。

仁者不憂

孔子說:「君子道者三」,即「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智者不惑」和「勇者不懼」,望詞生義,頗易理解;但「仁者不憂」一句有什麼意義,卻不易看透。最常見的評論,把「憂」解釋為對個人榮辱得失的憂慮;有「仁愛之心」的人,想的都是別人的幸福,不會斤斤計較於個人的得失,所謂「宅心仁厚」,自然便會無憂無慮了。

涅墨西斯

「人在做,天在看」這句話,主要是用來警告壞人:不要作惡多端,即使你現在可以橫行霸道於一時,最終必受懲罰。說這話的人,很可能是見到惡人橫行,善人受欺,是非顛倒,正義不張,深感無助無奈之餘,唯有寄望於「天」。

流會問題

上星期的立法會會議又因在席人數不足而流會,是本立法年度的第三次。這次會議開了七個小時,在議員要求下點算人數共二十次,每次都因不足法定人數,要按議事規則響鐘召喚議員;由於大部份議員都在十五分鐘的召喚時間即將結束時才返回會議廳,等候時間共用去四個多小時,即逾半會議時間不能用來處理任何事務。最後一次點算人數,終因沒有足夠議員及時返回會議廳,宣告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