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報章專欄

誰要遏制泛民溫和派?

如果泛民中的理性溫和路綫能夠發展,甚至成為主流,對政府施政只會有利無害,因此政府沒有理由要扼殺理性溫和路綫。反觀政改方案發表以來泛民的表現,可以隱約看到另有一股力量,不斷阻止泛民裏的溫和派跟政府妥協合作。從一度已和政府達成協議的幾個議員最後也被捆綁回反對行列這一結果來看,這股破壞力量,非常強大。要遏制泛民中的溫和路綫的,正是這股力量,不是政府。

泛民何事要拉倒

換一個角度看,泛民不是一個人,沒有一個集中的意志。泛民議員中有較偏激的,有較溫和的;有堅持「企硬」的,有願意妥協的;而他們各自又面對外來的種種不同的壓力。25名泛民議員的表決行為,是內外各種張力互動的結果,不能用簡單的邏輯、理性的利害衡量來解釋。這種分析,或許比任何「陰謀論」或「背後動機論」更接近事實。各方面在檢討事件、汲取教訓、調整策略時,如果都接納這種解釋,可能更容易帶着平常心和開放的態度,減少事件的消極影響。

政爭逼令政府歸邊

政改方案遭立法會否決後,曾蔭權和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把反對政改的黨派和議員定名為「反對派」,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對各黨派的親疏定位。至此,曾蔭權在各黨派之間保持「中立」、「等距」的神話,正式宣告破滅。儘管在處理與反對派的關係上,曾蔭權的手法和董建華不一樣,但建制派和反對派兩個陣營重新形成,已是不可逆轉。這無疑是曾蔭權上台以來香港政治生態發生的最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