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報章專欄

福山的名單

福山說,美國在「協助推動」許多新近的民主演變,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他指出的例子包括1986年的菲律賓、1987年南韓和台灣、1988年智利、1989年波蘭和匈牙利、2000年塞爾維亞、2003年格魯吉亞,以及2004-05年烏克蘭。福山認為,這些成功例子的經驗說明,「推動民主是長期的、需伺機而動的工程,要待政治和經濟條件逐漸成熟,方能有效」。因此,他認為美國政府不應花錢去打仗,而是要把資源投向一些在外國從事推動民主工作的組織。

煽情口號淹沒理性討論

政府發表開徵「商品及服務稅」的諮詢文件,已預計會遭到強烈的反對。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強調,政府並不是認為現在就要引進這個新稅項,但認為現在是討論稅基問題的適當時機,因為目前香港經濟正蓬勃增長,失業率下降,且通脹溫和,而前幾年在金融風暴後暴露出來的稅基狹窄的風險,人們記憶猶新。唐英年呼籲社會各界,平心靜氣、客觀和理性地討論諮詢文件提出的問題。

不怕輸不起只怕代價高

話得說回來,要得到所有這些,不是完全沒有代價的。除了一般公眾人物在日常生活中要受到的掣肘之外,你若然要當反對派領袖,便要準備承受跟這個角色分不開的政治壓力。你會有很多熱心擁戴你的人,但也會有不少人激烈地反對你、不放過任何機會攻擊你。你會不斷聽到恭維的聲音,但難聽的說話也一定少不了;你很高興有人為你塗脂抹粉,但塗污抹黑也一定避不了。這是最起碼的代價;至於當反對派領袖而與中央政府交惡的政治後果,則很難準確評估了。

是誰生火教相煎?

香港早已形成了兩個互相對立的政治陣營,一個是泛民主派(有時被叫做「反對派」),另一個是泛愛國派(有時被叫做「親中派」、「親政府派」或者「保皇派」)。民主和愛國,本來不應互相排斥;可是由於不幸的歷史和現實原因,這兩大陣營處於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關係。

法官結社自由不能限制?

「國際司法組織香港分會」把「司法獨立」解釋為司法機關是獨立王國:任何人尤其是立法會議員,對司法機關的表現或者個別法官的行為提出質疑或者要求,就是「干預司法獨立」。如果他們真的相信民主,請他們去問問市民,要不要這樣的「司法獨立」?

先圖後表 按圖定表

策略發展委員會轄下的「管治及政治發展委員會」上月底舉行的最近一次會議,對過去半年有關普選原則和概念的討論作了一個總結。會後,「泛民主派」人士批評總結文件沒有提及普選時間表;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和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則表示,有關政制發展的討論應該「先圖後表」,即先就政制怎樣走向普選的「路綫圖」尋求社會共識,然後才訂定推行的時間表。

弱勢社群也需要政治公關

香港很多大規模公私營企業,都十分重視公關工作,或者可叫做「政治包裝」或「政治化妝」。他們不但在企業設有專職處理公共關係的高級行政人員,而且不時會僱用專業公關公司的服務,為企業塑造良好公眾形象,或者更重要的,為企業要採取的某些有爭議的行為做化妝、包裝,把它美化至人們願意接受,令企業的目標可以成功達到。

公眾不信政黨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公 布市民對「十大政治團體」評分的最新結果,過去一直高踞榜首的四十五條關注組,變身為公民黨後,評分即下跌至第三位。這現象引起各種不同的評論。有人認為公民黨對一些公共政策的取態比民主黨更偏激,因而失去了四十五條關注組的一部分支持者;有人認為公民黨與中央政府沒法溝通,與特區政府的關係又十分惡劣,令人覺得只是另一個反對黨。公民黨的議員湯家驊則認為,公民黨評分下跌,是因為「成立至今不斷遭人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