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6日 《明報》專訪
身兼立法會主席的民建聯曾鈺成指出,如2017 年不能有普選特首,政制原地踏步,是最壞的事情,後果比發生「佔領中環」更嚴重,屆時市民情緒難以估計,他們或會感覺受騙,無論誰當行政長官也難以管治。他明言,無人能保證普選對香港一定好,但要打破現時政治悶局, 「出路只有普選」,現時建制派或民主派中, 想拉倒政改的大有人在。他籲兩方有心人能放下分歧,認為泛民與中央其實仍有商討空間,願意當中間人促成各界對話。
明報記者 林景輝 黃振豪
「破政治悶局出路只有普選」「令人擔心的不是佔領中環,而是搞不到一個普選方案,我覺得如果真的搞不成,就不止一個佔領中環,香港市民大眾大家都好失望,亦可能如你(記者)所講,有學者說過年輕人憤怒,有些中產專業人士會考慮移民,這全部也是很壞的事。」曾鈺成接受本報專訪時,表達對政改的憂慮,他指近期不斷跟政界中人談論這觀點,期望政制原地踏步的人明白這後果,盼下一步亦跟泛民人士討論。
憂民情反彈難管治
曾鈺成指出,過去幾年有關政改的爭議少了點,無影響到社會發展,是因為社會知道2017 年便有普選,故願耐心等待, 「但如果沒有,跟住幾時才有呀?」, 「2007年時告訴人2017 年有, 等了10年,原來是沒有,然後又叫人等多5 年,但市民為何會相信你?2017年都沒有了,為何要信2022 會有?叫大家怎去接受這件事呢?」他指2017 年的政改能達共識,便不會發生佔中,否則出現的後果比佔中更值得擔心,屆時市民反彈情緒不能低估。
指泛民建制也有人想拉倒政改「搞歪好易的,我亦相信兩個陣營入面,泛民入面,建制派入面,也有不少人說,拉倒(政改)就拉倒, 甚至有人覺得拉倒更好,搞不到更好。」曾鈺成深深嘆息一聲,希望告訴這些人,拉倒的想法錯誤,如政制發展原地踏步,無論誰當特首也難以管治,政治悶局會持續下去,社會只會繼續爭拗, 「走不出死胡同」。
普選是否能百分百解決管治問題?曾鈺成說不知道,因為未試過,可能普選後社會仍有一段時間折騰, 「但起碼給我們一個機會,起碼會促使更加多人去推動一個變局,如果什麼也沒有,原地踏步,有什麼可以改變呢?」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較早前提出政改底線,指與中央對抗的人不能當特首,而泛民亦提出佔領中環,但曾鈺成認為雙方立場未至於南轅北轍,認為仍有機會找到共同點商討,最重要是雙方有誠意溝通。
稱暫難官式對話
曾鈺成表示,無論是作為立法會主席,或社會上不少有心人,他也願意當中間人促成各界對話。不過,現時政治氣氛未宜高調或官式對話,所以較難安排到全體立法會議員北訪,或邀請中央官員跟泛民公開對話,笑言如有這種場合,記者必定追問議員, 「你有否問中央官員平反六四呀?」他認為泛民與中央溝通應不拘一格,先加深了解, 才能有機會形成共識。
「2017 不選特首」
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接受專訪時坦言,若中央與泛民未能達成共識,2017 年特首沒有普選,政制原地踏步,對香港是最壞的事,後果比佔領中環更嚴重。另外,曾鈺成去年表示有意願參選特首,他被問及會否參選2017 年特首時,卻斬釘截鐵稱: 「不會,一早說了不會。」(李紹昌攝)
「看不到中央禁泛民做特首」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較早前說,不接受選出一個與中央對抗的人任特首的風險,但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認為這只是中央官員「觀念的問題」。對他而言,沒有事是零風險,但相信市民眼睛是雪亮,應不會受蒙騙選出一個搞破壞的人。他亦指喬曉陽雖然曾點名評論民主派的何俊仁及余若薇,但無明言不准二人參選,也看不到中央要禁絕泛民人士當特首。
曾鈺成解釋,喬只是引述例子,說明什麼行為是與中央對抗,並非針對何余二人,因為喬同時表示,如泛民不跟中央對抗,選舉的門仍是開。但曾鈺成又假設, 「何俊仁又好,余若薇又好,他們自問所做所說沒有問題,並繼續做……哪就要看中央怎樣看待了。」
稱喬僅引例非針對何余
有評論指中央就普選特首選舉設限,甚至要篩選,但曾鈺成認為,喬曉陽的話「沒有新意」,指中央要愛國愛港人士任特首,是多年來的論調。他反指喬的話有正面的信息,如沒有要求把「愛國愛港」列為條文以作篩選門檻。
「非泛民即建制似蓋豬印分豬欄」曾鈺成又慨嘆,現時的政治生態是標籤文化, 從政的人只能是泛民或建制派,他以豬作比喻, 「一定要蓋個印,屬於那一個豬欄!」曾鈺成笑言自認又愛國又愛民主就不可以, 「Sorry(對不起),這個是二五仔!」他期盼有優質民主的一天,各黨派人士不再視對方為「敵我矛盾」。
入閘門檻「150 提名可考慮」
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接受專訪時稱,有人提出若2017 年選舉,由150 名提名委員會成員聯署「入閘」成為參選人的方案值得考慮,但最終該批參選人如何「出閘」成為正式候選人,則有待提名委員會揀選數人供市民普選。他未有提出揀選的方法,只表示方法可商討。
李柱銘方案可作起點
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上月曾提出具體方案,稱提名委員可沿用現時選舉委員會的組成,也接受提名委員會採「機構提名」,但條件是獲最多提名票的首5 人「入閘」成為候選人,但李兩天後收回方案。曾鈺成直言,不相信李柱銘方案完全未在泛民間商討,泛民亦非完全不能接受,只是如果一開始便接受提名委員會以機構提名,即非個人提名, 「難免被(市民)覺得重實利多於原則」,故李柱銘才收回方案,但這建議可作為泛民與中央商討起點。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表示,2017 年特首普選下的提名委員會,應參照現時的選舉委員會組成。曾鈺成表示,根據喬說法,提委會「似乎要保留」四大界別(即工商金融界;專業界;勞工、社會服務、宗教界;政界),但提委會組成有改進空間,包括擴大選民基礎,以更具「廣泛代表性」,但只需數萬人聯署便可成為候選人的方案是「廢了提委會」,不符《基本法》要求。至於提名委員會如何以「民主程序」提名,他則未有表明,只稱當中沒有唯一標準,各界可探討。
提委要擴選民基礎
他認為泛民若認真參選特首, 「是不會走出來說與中央對抗」,坦言若泛民言行沒與中央對抗,行為不損害國家,便不能將之篩走, 「若市民認為(特首候選人)愛國愛港,委員說你不愛國愛港,中央要付出很大代價。」
“占中”正義嗎?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倡議者以不惜冒險犯法去伸張正義的姿態,表達“爭取真普選”的訴求。明報四月底公佈了一份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畫所作的調查顯示,25%的市民表示支持,51%的市民表示反對。不過,“占中”的倡議者並不理會反對者顯著多於支持者,繼續推動、籌備。當然,任何人都有權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另一邊廂,反對者陸續發聲,理由是違法、高風險、破壞聲譽及營商環境。民意調查與兩邊廂的行動,皆顯示公眾對普選的期望存有很大分歧。文化多元化,民意多極化,是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民主本身就首先意味著要容納不同的聲音。
“占中”的意義是癱瘓中環,猶如劫持另外至少51%的人參與“爭取真普選”,最終迫令中央讓步實行他們心目中的“真普選”。但是,一旦“占中”,原來無意參與者就失去選擇的自由而被癱瘓被參與,難道“真普選”要通過這樣的強迫及被迫的局面來實現嗎?如果以為“真普選”對香港的未來很重要,對我們的下一代很重要,就可以強迫他人參與行動,那麼我真的真的好愛你,並且我的愛對你好重要,亦有好多好多好處,是不是就可以強姦你呢?
無論如何,任何人都不應因為自己的理想、價值觀,而剝奪他人本應有的選擇權。如果人權都得不到保障,何來民主呢?
注:以上純屬個人意見,絕無意代表任何他人或政團。惟期望表達己見,或有益於香港。
葉卓斌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