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日 《E 周刊》 只道天涼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這首《滄浪之歌》,歌詞的意思是,河水清時,可以洗我帽子上的纓;河水濁時,可以洗我的腳。這首歌見於屈原的文章《漁父》,雖然《滄浪之歌》本身未必是屈原所作。
戰國末期生於楚國的屈原,是個政治家、外交家和詩人。他主張楚國聯齊抗秦,曾一度得到楚懷王的信任。後因懷王改信親秦派,屈原被排斥,流放至漢水之北。《漁父》說的是屈原在流放中的一件軼事。
屈原在沼澤旁邊流連,神情憔悴,形容枯槁,給一個漁夫看見,便問他:「你不就是三閭大夫嗎?怎麼弄得這般模樣?」屈原答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所以我被放逐到這裡。」漁夫說:「聖人不拘泥於事,而能夠隨世道變化以進退轉移。既然舉世皆濁,何不一起去翻污泥、扒混水?既然眾人皆醉,何不吃他們的糟、喝他們的酒?為什麼要自鳴清高,弄到被放逐呢?」
屈原答道:「聽說剛洗過頭的人,戴帽時要彈掉帽子上的污垢;剛洗過澡的人,穿衣時要抖去衣服上的塵土;怎能讓乾淨的身軀,受不潔的衣物弄髒呢!我寧可跳入河裡,葬身魚腹;怎能讓清白之身,受世俗塵埃污染!」漁夫聽罷,莞爾而笑,起槳而去,一邊唱著《滄浪之歌》,不再跟屈原說話了。
湖南作家羅石賢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屈原狂歌》,其中演繹了屈原和漁夫相遇的故事。在小說裡,屈原發現唱《滄浪之歌》的漁夫,原來是莊周。
「屈莊相遇」當然是小說家的虛構。不過,莊周和屈原確是生於同期;而《漁父》裡漁夫的說話和《滄浪之歌》的喻意,確實反映了莊子的思想。莊周和屈原都具有卓越的才華;但生逢亂世,兩人都沒有能夠建立一番和自己的才華相稱的豐功偉績。兩人有截然不同的處世態度:莊子相信,最高的思想境界,是「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莊子‧山木》),即不求榮譽,不怕毀謗;因應時勢變化,可以騰飛如龍,也可以潛藏如蛇,不拘一格。所以在亂世之中,他遠離官場,退隱山林,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
屈原可不像莊子那樣灑脫。對於懷才不遇,屈原十分不服氣;對於一眾跟他意見相左而獲君王寵信的朝臣,他極度鄙夷、痛恨;「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現狀,令他感到憤慨、孤單。這些情緒,在屈原的代表作《離騷》裡充分流露,他慨嘆:「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與其忍辱苟活,不如一死以保清白,他最終投河自盡。
後世對屈原給予十分崇高的評價,稱他為愛國詩人,甚至認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愛國詩人。不過,屈原所愛的,只是楚國;當時尚有周天子,楚國只是周朝之下的一個諸侯國。用今天的說法,屈原其實是個本土派。
(完)
分類:《E週刊》 只道天涼, 報章專欄
如果習大大以《離騷》作禮物與英女皇交換,我便不用感到羞恥了。
曾主席,可否寫下《詩經》採訪民間《國風》以察民情,保文化的故事。好想聽喔。
讚Liked by 1 person
曾主席好玩嘢 XD
讚讚
主席要投河2?
讚讚
I afraid my email addie misrecorded
讚讚
“眾人皆醉我獨醒" 在官場中得人重用,或有好下場的似乎不多。小弟記得就只有魏徵,諸葛亮,張良等廖廖數人。
反而在商界中就不少"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成功例子。
讚讚
眾人皆醉我獨醒,在官場中得重用或善終者,我印象中廖廖可數。只記得魏徵,張良,諸葛亮病死戰場而不是被抄家,也勉強算一個。
讚讚
眾人皆醉我獨醒,不如眾人皆醒我獨醉。醉眼之下,誰醒誰醉,誰知?
讚讚
此文妙哉
讚讚
有濯我纓之時,亦有濯我足之曰
水清則無魚,人生如渾水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