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訪問

曾鈺成談成長經歷 「我小時候每天背一篇古文」

2015年8月29日  《堂前》

在訪問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的那一天,剛好是政改被否決後建制派What’sapp群組外泄之後的一天。當我們比原定時間早15分鐘到達立法會之後,他的助理立刻告訴我們:「曾主席臨時約了一位議員開會,要遲一會兒才到。」

氣氛馬上有點緊張起來,根據我們的採訪經驗,通常臨時有事要延後採訪的,都不會是小事,更何況最近發生了這麼大的新聞。

助理安排我們坐在會議室裡等著,我抬頭一看,發現掛在牆上的是一幅用毛筆寫成的李白〈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一行寫得特別蒼勁有力。看來曾鈺成本人和電視鏡頭前所表現的一樣,真的是個樂天達觀派。

一切由大家庭開始

曾主席終於來了,穿的是那套熟悉的中山裝,一坐下便說:「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其實不是那麼深,哈哈!」一句話便將氣氛變得輕鬆下來。

他由自己的家庭開始講起。原來,他在一個大家庭裡成長,家裡有爺爺、父母,還有三個伯伯等一共二十人一起住。中華文化重視「家」的觀念,一個大家庭由幾房人所組成,產生一種「社教化」的功能,長輩以言行身教影響後代。曾鈺成說,他在這種大家庭下成長,從小開始就親身接觸中華文化。

他的三個伯伯都喜歡廣東音樂,所以一到晚上,家裡就非常熱鬧,因為三個伯伯都會一起玩樂器,例如拉二胡,彈木琴。家裡的黑膠唱機時不時播放粵劇,例如紅線女等。「我對廣東音樂還是有一定的認識,例如《平湖秋月》,我也聽不少。」

媽媽規定每天背一篇古文

原來,曾主席現在的文采那麼好,與他小時候下過的苦功有關。

曾鈺成笑道:「在小學升中學的暑假,媽媽要求我每天都要背誦一篇古文。一開始時,都選一些最短的篇章來背,後來就背誦較長的文章。《古文觀止》和《文心雕龍》裡的文章都有背過。」他還即席背誦《離騷》的一小段呢!

「小時候背《唐詩三百首》什麼的,都不求甚解。但是,現在重新回想起這些詩詞篇章,會有不一樣的啟發。」

當被問到「哪一篇古文印象最深?」,曾鈺成說幾年前在立法會辯論一個有關戰爭的議案時,他曾引用《吊古戰場文》的句子,「用這篇來形容打仗便最適合不過了!」

堂前_2015_08_29_img2資料圖片-兒時曾鈺成

爸爸發現廣東話九聲的秘密

「我爸爸是一位文員。」曾鈺成突然問我們:「你們知不知道幾十年前是怎麼用打字機來打中文的?」

大家都期待著他的答案,「是用字盤找出每一個字,然後一個一個字印在紙上。不過,即使字粒是按照筆劃與部首來排序,要找出每一個字也是很花時間的。」

「但我爸爸就發現,如果依照廣東話的九個聲調去排序,會更快的找出每一個字。」言語中,不但透露出他對父親的敬佩,還對漢字「形聲並重」的特點感到讚嘆,更滲透出一份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

曾鈺成的偶像是誰?

不說不知,原來曾主席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組織過文社。

「在五六十年代,」曾鈺成慢慢回憶:「當時的國文老師國學根基好,寫得一手好字。每次下課,都不捨得擦去老師在黑板上寫的字。」

他還說出老師如何以身教來燃起了他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老師喜歡和我們分享他的作品,如詩歌、國畫等。他尤其喜歡談律詩,我也從中學會了平仄、押韻,甚至慢慢學會評賞對聯。」

曾鈺成一口氣說了很久,神情也變得雀躍起來:「當時我對老師所教的古文都不太明白,但他的熱誠卻使得我們對中華文化十分嚮往,都希望學他一樣寫得一手好字,又會吟詩作對。」

中三中四的時候,他便決定和幾位朋友在學校搞一個文社,「寫寫文章,欣賞古文之類的。」言談之間,曾鈺成興致勃勃,彷彿又回到青春歲月。

堂前_2015_08_29_img3資料圖片-曾鈺成與身後的〈將進酒〉

不談政治的曾鈺成

和我們一向熟悉的曾鈺成不同,在兩小時訪問之中,他沒有一句話是有關政治的,反倒像是個分享往事的和藹老人。更令人意料之外的是,他一改平日在立法會嚴肅鎖眉的形象,大家聊到什麼便談什麼,輕鬆隨意,笑聲不絕。

其實,在訪問之前,我們已經預先把題目給曾鈺成作準備,都是一些「大路」問題,例如「怎樣在學校推廣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在現代社會有什麼價值?」之類。怎知,他一條問題也沒有正面回答,反倒細說自己的成長經歷,整個訪問變成一個「口述歷史分享會」。

或許,要把中華文化傳承下去,還是要靠父母和老師以身傳教,讓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一點一滴地吸收文化的精髓。

今時今日,還有多少父母會叫小孩一天背一篇古文呢?

撰稿: 蔡岳凌
編輯: 黎展康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