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3日《明報》論壇
策略發展委員會的行政委員會上周舉行第二次會議,討論主題是「香港在國家經濟、社會和政治發展的定位」。這議題對香港發展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區政府要認真研究,理所當然。可是,正如有評論指出,特區政府成立8年多以來,正式討論香港在國家發展的定位問題,現在還是第一次。
討論剛開始,便引起兩種不同的反應。一方面有意見認為,會上的討論過於「香港本位」,對於國家的發展,似乎是探討香港怎樣適應、利用,多於怎樣配合、協助,即是只考慮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得失,忽視了香港對國家發展的責任。但另一方面,又有策發會委員撰文批評,策發會「捨本港事務不談,卻先去討論香港對國家發展有何貢獻」,是「不務正業」。
這兩種意見反映了「一國兩制」的深層次矛盾,正好說明討論「定位」問題的必要性。大多數人都會同意,為要成功落實「一國兩制」,香港的主要責任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維持長期繁榮穩定,不為國家添煩添亂。但對於怎樣才可以保證「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卻會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認為,要搞好香港,關鍵是「保持」:保持原有的(比內地優越的)制度和文化,保持原有的(別於內地的)核心價值,保持原有的(內地城市所無的)國際都會地位等。總之,香港可賴以成功的要素,在回歸前早已一應俱備;回歸後這些要素面對受到「一國」衝擊、侵蝕的威脅,香港需要的,是有效的「防火牆」,分隔「兩制」,保護香港原有的要素。
另有些人則認為,香港回歸之後,經濟、政治以至社會的發展已不可避免地和國家的命運連在一起。香港今後發展的主要障礙,不是與內地關係過於密切,反而是與內地互相溝通不足、了解不深、合作不順,是歷史形成的港人和內地的疏離、甚至對內地的抗拒。所以,香港和內地之間需要的,並不是防火牆,而是更多的橋樑、通道。
討論「 定位」 的必要性
這兩種觀點看似互相否定,但其實不能說任何一方是絕對的正確或錯誤:兩者都有道理,同時亦帶片面性。怎樣在與內地加強溝通合作甚至走向「融合」的同時,維持香港的特殊優勢和對國家的獨有作用,這正是「一國兩制」的核心問題;成功解決這問題,不但對香港發展十分重要,而且符合國家的利益。要解決這問題,就要對香港在中國發展中的定位有正確、清晰的認識,包括中國發展給香港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及香港對中國發展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為策發會上周的會議準備了兩份很好的文件,題為《「十一‧五」時期內地發展為香港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及《香港在國家經濟、社會、政治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與責任》,提供了概括而有用的資料,提出了較全面的討論問題。策發會內外關注香港發展前景的人,不妨放下成見,從這兩份文件出發,認真探討,尋求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