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口罩
從政府提供的數字來看,獲政府資助生產的本地口罩,只是為了保證政府內部需求的供應,不會流入市場供市民購買。
從政府提供的數字來看,獲政府資助生產的本地口罩,只是為了保證政府內部需求的供應,不會流入市場供市民購買。
市民對政府不信任,不相信可以依靠政府為他們解決面對的困難,所以與其讓政府把公帑拿去推行一些大家都沒信心的政策,不如把錢分了,讓老百姓多幾個錢旁身。
香港受疫情威脅,處於緊急狀態。口罩是抗疫防疫必須品,供應和價格不能任由市場自行調節。政府有責任保障供應、規定價格、限制購買。
政府應大刀闊斧地改善香港社會貧富懸殊問題。除了上星期公布的十項措施外,其他爭論已久的照顧弱勢社群的政策如實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也應積極考慮。
全國人大常委會把國歌法列入了附件三,要通過本地立法在香港實施。如果法案不獲立法會通過,有甚麼補救辦法?這是要完善實施基本法的機制的一個例子。
在「反修例」的衝突中被捕的人有四成是學生。把學生的違法行為全部歸咎於教師,並不公道;但教師散播仇恨言論和偏頗的政治觀念,參與違法活動,學生怎可能不受影響?
美國政客說,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是對香港人的支持。他們在支持甚麼呢?支持肆意縱火、打砸商舖、暴力襲警等嚴重犯罪行為。這就是他們嘴裡說的「公義」。
越來越多市民對嚴重破壞香港繁榮穩定的激進暴力犯罪行為不能忍受,但有些人仍要不斷為暴力犯罪行為開脫。所有縱暴言論其實都在鼓吹犯法,縱容對法治和社會秩序的嚴重踐踏。
林鄭承諾要為第23條立法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看來這在本屆政府任期內不能實現。可是社會環境愈不利,愈需要立法。
蘇貞昌指摘香港處理台灣殺人案「態度變來變去」。其實態度變來變去的正是台灣當局;他們拿陳同佳作政治籌碼,讓政治凌駕公義,不斷阻撓最合理、最簡單的解決方法。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