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富於民
政府過去連續15年錄得的實際盈餘都遠超預算。額外的盈餘不能追加到政府的開支預算裡;全數納入庫房成為財政儲備的一部分。財政儲備已累積至逾萬億,用派錢辦法把預算以外的政府收入發還給市民,有何不可?
政府過去連續15年錄得的實際盈餘都遠超預算。額外的盈餘不能追加到政府的開支預算裡;全數納入庫房成為財政儲備的一部分。財政儲備已累積至逾萬億,用派錢辦法把預算以外的政府收入發還給市民,有何不可?
政府說,提高長者綜援申領年齡,是為了釋放勞動力,因為政府認為,長者綜援會減低年長人士繼續工作的意欲。如果是這樣,怎能說收緊政策不是強迫長者工作呢?
引頸以待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上月底出爐,政府至今仍未對報告下結論,特首林鄭月娥僅指若是「照單全收」非負責任的行為,一番疑似保留的態度,予人感覺政府或只會局部選取合意的選項。小組成員曾鈺成對外界質疑不以為然,認為負責任的政府推行任何政策,不能因「邊面聲音大或邊面人多就跟邊面」,惟他認同小組主席黃遠輝的說法,小組向政府推薦的8個選項,「若政府揀啲唔揀啲、做啲唔做啲,佢要解釋。」
高官離地而自以為是,以為自己比所有人更知道甚麼是維護市民利益的最佳辦法。他們閉門想車,弄出個「三流分隧」方案,對人說,要就要,不要就甚麼都沒有!
政府把長者綜援年齡門檻提高至65歲,犯了眾怒,於是推出為60至64歲綜援人士而設的「就業支援補助金」。這做法很有創意,但是否足以「補鑊」,仍待觀察。
「補漏拾遺」的「關愛共享計劃」,行政開支很大比例是由於派錢程序複雜而要多花的寃枉錢。如果直接全民派錢,申請手續可以簡便得多,行政開支可以節省一大截。
政府提出的三隧分流方案,紅隧和東隧收費加幅高於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水平。政府說這是「苦口良藥」,但沒有解釋為什麼加幅不可以較溫和。
粵港澳大灣區裡有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和三種貨幣。在這樣的條件下,要實現大灣區經濟融合,讓各種生產要素自由流通,同時又要保留港澳獨立關稅區的地位,維持「一國兩制」不變,殊不容易。
林鄭出席今年第一次立法會答問會,最惹火的議題竟是提高長者綜援的年齡門檻 。有議員叫政府撤回這政策,林鄭回應說,政策早寫在去年的財政預算案裡,是議員們批准的,這話引起了議員們的強烈反彈。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發表的報告,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抨擊,是意料中事;小組意想不到的,是報告發表的時間和方式,也備受非議。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