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V《字言字語》- 正直宜「赦」
早前有人提出特赦一些罪犯,原來「赦」與「置」二字互訓,即兩個字可以互相解釋的意思,「置」解作赦罪、釋放,如果捉錯了正直的人,便應把他釋放,即所謂網直宜「赦」。
早前有人提出特赦一些罪犯,原來「赦」與「置」二字互訓,即兩個字可以互相解釋的意思,「置」解作赦罪、釋放,如果捉錯了正直的人,便應把他釋放,即所謂網直宜「赦」。
「殺無赦」論最近引起滿城風雨,何謂「殺」?根據《說文解字》:「殺者,戮也。」單看「殺」字,已覺殺氣騰騰,如果付諸行動,後果不堪設想。歷史上有不少殺人魔王,你會聯想到誰?
經常聽到一句評語說人言論中肯,大家可能會被「中肯」的「中」字誤導,以為指中間的意思,其實是解作說話掌握要點、擊中要害,而且「中肯」正確讀音是「眾」肯,不要讀「鐘」肯。
有人說「奪」字帶有暴力意味,是否如此當屬見仁見智。「奪」字本義是喪失,因此有所謂「奪志」,即失去志向,但現時「奪」字的應用變成主動詞,解作強取的意思。
近年很多人把「法律」掛在口邊,這兩個字亦一向並稱,泛指定下一些法則或規章來約束人民行為的規範;至於法官與律師,為何不是稱「律」官與「法」師,有沒有人可提供答案?
「灋」——是「法」的古字,這個字很多筆劃,但不難拆解,它由「水」、「廌」及「去」三部分組成,「廌」是傳說中的神獸,能分辨是非曲直,並用角撞走壞人;簡而言之,「灋」是要像水一樣絕對公平,如遇不平,應堅決除去。
農曆七月中是盂蘭節,即俗稱的「鬼節」;「盂」字驟眼看有點像「孟」字,因而間中會聽到有人讀錯為「孟」蘭節,大家知道「盂」與「孟」的意思,便不會混淆了!
報紙間中會見到有關大廈簷篷倒塌的新聞,大家都知道簷篷是甚麼,它的讀音卻因人而異,有說讀「鹽」篷,有人讀「嬋」篷,亦有人讀「吟」篷,至於哪個讀法才正確,悉隨尊便。
【字典無「㩒」字】大家平日經常會去櫃員機提款,即所謂撳錢,「撳」這個字不單是粵語,也收錄在現代漢語字典內,「撳」還有另一寫法,與「搇」字同音同義,至於「㩒」錢又是否相通?
【中國有人姓「菅(奸)」】成語「草菅人命」,比喻視人命如野草一樣輕賤,「菅」解作野草,原來也是中國古時一個姓氏,現代人甚少姓菅,但日本曾有一位菅姓首相,難道他有中國血統?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