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6日 香港仔《從心所欲》
我的一位伯父日前離世,享年九十五歲。
他沒有成家,多年來過著獨居的生活。他沒有讀大學,年輕時入了政府當一名低級公務員,一直做到退休。他生活儉樸,吃和穿從不講究,甚少出外旅遊。他不喝酒、不賭博,吸煙也早戒了。他的唯一嗜好是收集破爛;我們小時,他經常會檢來一些破了的玩具或者壞了的小機械,修好後送給我們。我們長大了,他修好的玩意送不出去,便留在自己家裏;數十年積累,他的家成為雜物倉。
他退休後三十多年的生活,除了收集和修理破爛,就是和三數知交行山、飲茶、「吹水」。憑他個人的積蓄和退休後領到的微薄的長俸,他不但生活無憂,還擁有兩個住宅單位(雖然都做了堆放破爛的倉庫)。
我記得一位老師這樣說:每個人都要學好兩門「必修科」—謀生和交友。學好這兩科,才可以立足於世,然後尋找自己的「選修科」。有人立志改變世界,有人盡力追求享受,有人鍾情藝術創作,有人醉心研究科學:這些都是選修科。選修科選對了,可以取得優異成績,而且學習是愉快的經歷;如果選錯了,可能痛苦掙扎一輩子,水中撈月一場空。
我的伯父一生自食其力,不求於人;朋友廣交,知己有數;兩門必修科他都及格了。至於選修科,他雖沒有成名成家,驚世駭俗,但在自己喜歡的玩藝裏找到無窮樂趣;他從不埋怨命運,從不跟別人過不去;他活得愉快,去得輕鬆,完全符合畢業資格。
他悄悄地離開了。沒有人悼念,哭一聲 “深感惋惜”、“無限悲痛”;沒有人追思,嘆幾句 “重大損失”、“不能彌補”。除了我們幾個年屆古稀的子侄輩每到清明和重陽會到他的龕位前放幾朵鮮花之外,沒有人會記起他。
這樣結束一生,有的人會很不甘心;他們認同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信條:「寧化飛灰,不作浮塵。寧投熊熊烈火,光盡而滅;不伴寂寂朽木,默然同腐。寧為耀目流星,迸發萬丈光芒;不羨永恆星體,悠悠沉睡終古。」
然而,是飛灰抑或浮塵,對已死者其實沒有分別。至於對其他人來說,流星固然耀目,但太多流星對世界未必有好處,如果隕落在錯誤的地方,更可能造成災難;沉睡的星體沒有光芒、不惹人羨,但至少不會把痛苦帶給人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