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7日 《E 周刊》 只道天涼
蘇東坡有一首《觀棋》詩:「五老峰前,白鶴遺址。長松蔭庭,風日清美。我時獨遊,不逢一士。誰歟棋者,戶外屨二。不聞人聲,時聞落子。紋枰坐對,誰究此味。空鉤意釣,豈在魴鯉。小兒近道,剝啄信指。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優哉遊哉,聊復爾耳。」
在詩的序中,蘇東坡自謙「素不解棋」,但稱兒子蘇過則頗諳棋藝,常在家裡和友人對奕。東坡在旁觀看,整天不覺厭倦。
詩中首兩句說的是廬山五老峰前的白鶴觀遺址;「戶外屨(音『句』,即鞋)二」,即門外放了兩對鞋子,因為有兩人在屋裡下棋;「紋枰」即棋盤;「剝啄信指」,形容取棋落棋,信手自如。「空鉤意釣,豈在魴鯉」,是說釣魚不下餌,只為享受垂釣之樂,而不在乎得魚。這種心境,也就是「勝固欣然,敗亦可喜」。蘇東坡寫這首詩時,已經六十多歲,被貶海南,自知無望回官場再幹一番事業;「敗亦可喜」之說,也許是聊以自慰。
很多人相信,勝負皆忘的豁達心態,是棋手保持良好心理質素的要訣。聽說至今仍有不少棋手拿「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兩句話作座右銘。可是,金庸小說《碧血劍》裡論圍棋的一段話,卻似乎獨排眾議。金庸說:「(蘇東坡)曾有一句詩道:『勝固然欣敗亦喜』,後人讚他胸襟寬博,不以勝負縈懷。豈知圍棋最重得失,一子一地之爭,必須算計清楚,毫不放鬆,才可得勝,如老是存著『勝固然欣敗亦喜』的心情下棋,做為陶情冶性,消遣暢懷,固無不可,不過定是『欣然』的時候少,而『亦喜』的時候多了。」
我對圍棋的認識,肯定比蘇東坡還要差,不過我聽過一條道理:「與其戀子以求生,不若棄子而取勢。」只著重「一子一地」的得失,看來並不是圍棋取勝之道。或許金庸那段話所說的,是戰略而不是戰術:不是說要斤斤計較於一子的得失,而是要有爭勝之心,每一著都「算計清楚,毫不放鬆」。
世界圍棋冠軍李世乭敗給電腦AlphaGo,專家認為他是輸在心理狀態。李世乭一定有很強烈的取勝之心;但正因如此,他不可能做到勝負皆忘,於是難免讓一子一地的得失影響了情緒和判斷。相比之下,電腦同樣有爭勝的「決心」,卻沒有人類患得患失的情緒問題,處於下風時仍能「冷靜沉著」,伺機反攻,所以扭轉形勢的能力便勝人一籌。
中學時讀過梁實秋的《雅舍小品》。記得有一篇談下棋的文章,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描述兩人下象棋的一段文字:「有下象棋者,久而無聲響,排闥視之,闃不見人,原來他們是在門後角裡扭做一團,一個人騎在另一個人的身上,在他口裡挖車呢。被挖者不敢出聲,出聲則口張,口張則車被挖回,挖回則必悔棋,悔棋則不得勝,這種認真的態度憨得可愛。」
電腦對奕,肯定不會出現這「挖車」情景。不知為什麼,這段描述令我想起2012年的行政長官選舉。
(完)
分類:《E週刊》 只道天涼, 報章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