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730》鈺成其事

投反對票

2015年12月7日 《AM 730》 鈺成其事

兩星期前舉行的區議會選舉,有很多出人意表的結果,成為各方討論分析的議題。其中一點令不少人感到意外的,是在競選氣氛不見熱烈的情況下,投票率竟創歷史新高。按傳統智慧,區議會選舉投票率愈高,對建制派就愈不利。2003年的選舉就是最顯著的例子:當年的區選在「七一大遊行」三個多月後舉行,許多本來對區選結果不感興趣的人,出於對政府和建制派的不滿,都出來投票支持建制派的對手;結果投票率高達44.4%(1999年區選投票率只有35.8%,2007年是38.8%),建制派特別是民建聯失去了多個議席。今年的區選,投票率達47%,比2003年還要高。可是,這次建制派並沒有像2003年那樣大敗:建制與泛民兩個陣營各有得失,雙方都有現任議員敗選,同時有挑戰者成功從對方手上奪得議席;得失相抵,兩個陣營各佔議席總數的對比基本不變。

能否說明「高投票率不利於建制派」的規律已被打破呢?要準確回答這問題,需要對選舉結果有更深入的分析。

這次區選,建制派最大政黨民建聯共有110名原任民選區議員競選連任,其中有18人落選,當中有3人是因為各自的特殊原因,失去一部分選票,以至落敗。其他15人,有 2人上次自動當選,兩次得票無法比較;其餘各人這次的得票並沒有比上次明顯減少,有5人得票更顯著多於上次;他們敗選,是因為對手這次所得的選票比上次大幅增加(兩次的對手可能不是同一人)。

至於92名擊敗挑戰者成功連任的議員,其實許多也遇到對手得票比上次大幅增加的情況,只是未至於令他們輸掉議席。最少有10名上次自動當選的議員,今次遇到挑戰,而挑戰者都得票不少,其中有的僅以數十票之差落敗。有好幾個選區,挑戰者已取得多於在任議員在上次選舉中所得的票數,不過後者得票也有增長,所以才保住了議席。整體來看,勝方仍是民建聯,但雙方得票的距離已大大縮小了。

從以上分析可見,這次區選出現特別高的投票率,確實是因為多了一批對政府和建制派不滿的選民出來投票。建制派沒有減少議席,只是因為增加了的反對票未足以顛覆建制派原有的優勢。

(完)

151207_AM730.jpg

1 reply »

  1. 舊文一篇可以回應

    “建制派" 與 “共和黨"(保守黨) —-叔保羅
    兼評 《建制派的基本理念和立場》(劉迺強)
    為劉政協鼓掌, 難得非常非常讚成先生的論述。 唉!可惜只限這一段.
    “先從建制說起。建制的特點,在於它有權力和資源,可以做實事,為人民謀求福祉。這都是反對派所沒有的,所以全世界的反對派都想奪權、想當一區之首、想改變遊戲規則。事實上,任何從政的人,都想做建制派,這是光明正大的事情。我們可以說,建制派是自願的,當不上建制派的,才被迫做反對派。說到底,香港反對派也想當權,進入建制,成為建制派的一部分。建制派應以此標籤為榮,毋須閃閃縮縮。"
    精彩,但從這段以後,就不敢茍同了,今天只談先生上面這段,不及其餘。
    本來,一個黨派能長期名為"建制派"就已經是奇怪的事,那說明當地實行的是一黨專政的千秋萬世事業。本文先略過不議這點,先只按先生的"建制派"定義來討論,把現在香港各派政治力量一一檢視以後,我們只能提出疑問:香港哪有建制派?
    劉先生說:"它有權力和資源…",劉先生你有權力嗎,民建聯自由黨有嗎?
    “可以做實事…." 你可以嗎,民建聯可以嗎? 你的政協只是個"顧問"啊,哪有實事可做?就算民建聯全取立法會六十議席,就是執政了嗎?就能動議(使用公帑的)法案嗎?
    “…都想奪權、想當一區之首、想改變遊戲規則。" 對啊,但問題是民建聯想都不敢想呢,劉生你呢,敢說自己想要執政嗎?
    歸根究底,香港崎形的政治,就正正是因為沒有"建制派"政黨,只有"親建制派",只有"附權派"。而當權的或稱之為建制核心的特首及其"內閣",並不屬於本地任何政黨,並不是從香港社會內生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稱是"外來政權"。解不開的矛盾正是在這裡!!!
    “親建制派" / “附權派"自己不敢想,不敢說執政,也不容許別的政黨以執政作目標,結果香港的政治較量不是在同一球場同一規則下的對賽,而是一場禁止進攻,不許入球的比賽。民主派的目標是入球,卻被賽例判作犯規,"附權派"的目標卻只是努力製造對方犯規,配合球證(中央政府)把民主派趕出場。如是者互為革命黨,但又誰也革不掉誰的命,到頭來只是一場空轉虛耗.
    因而民粹的冒起一點也不奇怪,本來民主資本主義中的左右兩翼,在共同服膺的原則下相互競爭制衡。但長期以來,右翼共和黨(保守黨) 缺位,卻由一個寄生於中央權力的、全無政治理念、專門從事不平等競爭、甚至推翻三權分立制衡的小集團,來作為民主派左翼的對手。附權派又不承認反對黨應有的權力,甚至存在的權利,只是想消滅噪音,把所有反對派趕出家國,這樣子的小集團根本不是現代政治力場中的一部份。現在的香港政壇,就像阿里打豬木,各有各的遊戲規則和空間,而反對派在建制內卻一點空間都沒有,附權派甚至想令得市民感覺"反對派"已經是一個污名,於是反對派往往只能訴諸於建制外,民粹能不日盛嗎。
    我們把政治能量的基礎分析一下,香港附權派後台–中共,摒棄了共產主義後,出現政治理念真空,現正急謀補救。江的三塊袋錶根本是垃圾,虧得還寫進黨綱,根本沒半點功力;眼前的中共全靠民族主義提供能量,但這是一把兩刃劍,胡溫應有所知(2011已見種族/宗族衝突的惡果)。所以現在中共正卯足馬力,尋找新的合法合理性立足點。隱隱的是新三民主義 — 民主社會主義,可能是胡溫探索中的路向。中共一日還沒建立清晰的定位和理念,力量的基礎將無從憑藉,遠遠並非如表面般強大。再看香港的依附小集團,連力量須要政治理念來凝聚都茫無頭緒,根本就是六神無主,連自己在政治光譜中,應該定位在哪裡都沒有想過。應該爭取勞工集體談判權的工聯會曾喊出要飯票不要選票,民建聯作為一個政黨卻說都不敢說要以執政為目標,從以上兩例就知其底裡了。以這個角度來看,附權派並不擁有政治能量,沒有資格充當政治較量的一方。
    所以, 香港須要共和黨(保守黨) ,取代不知所謂的"執政聯盟";香港須要共和黨(保守黨) ,完備香港政治兩翼制衡的架構;香港最應該有共和黨(保守黨) ,因為英治時期確無民主,但所有憲政傳統、法治架構,守法精神、司法獨立…. 等等的共和基礎,都已基 建完備,就差資產階級的領袖登場了。
    保守黨到位,目的不是去壓倒民粹(客觀上必然會大幅消弭),而是令左右兩翼有共同的遊戲規則,互相承認是政治對手,特別是消除了南宮逸兄所說的"互為革命黨"的現像,民主vs共和的制衡才能正常地發揮。
    共和黨 與 “親建制派/附權派" —
    前者是本地內生的,後者體現外來意志。
    前者是民主制度的一極,後者是寄生生命體。
    前者會尋求執政,後者自廢武功。
    前者視另一極 — 民主派為共生對手,後者尋求政治上消滅民主派。
    前者服膺政權輪替,後者輸打贏要。
    前者有清晰定位和社會政策傾向,後者隨風擺柳。
    前者須尋求選民支持自己,後者只在乎選民不支持民主派(不投票都好)。
    香港的共和黨(保守黨) ,你在哪裡?!!

    2009年8月5日 00:37
    補記:"附權派"說得不好聽,但更能表現粵語傳神的是 “傍權派".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