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2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行政長官曾蔭權昨天發表本屆任期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由於受到餘下任期日子不長的限制,這份《施政報告》提出的各項政策決定,都予人妥協的印象。
對於要不要立法規定最低工資這極具爭議的問題,曾蔭權說:「政府認為現階段務實的做法,是通過非立法途徑達致工資保障。」他提出為清潔及保安行業的僱員推行由僱主自願參與的「工資保障運動」,為期兩年;如果兩年後發現「成效不彰」,政府便會「着手部署在清潔及保安行業立法落實最低工資」。
自願性的工資保障運動根本不可能奏效,各方面其實心裏有數;政府現在的建議,不過是把立法延遲兩年。對於這個決定,商界和勞工界都不會滿意,但政府卻希望藉着這個妥協安排,算是對勞工團體有個交代,同時又不致立即引起商界的反彈,於是可以令爭議暫時平息下來。
另一個妥協的例子是曾蔭權對政府角色的界定。在這篇回歸以來最短的《施政報告》裏,曾蔭權用了頗長篇幅回應人們對他放棄採用「積極不干預」政策的批評。他說,二十多年前的財政司夏鼎基,提出「積極不干預」這個名詞,其實是要「擺脫自由放任的教條主義,提出政府要積極考慮後才決定干預,以務實態度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面對當前全球化和中國崛起的變局,「我們同樣需要務實、具體地討論政府在不同經濟領域的角色」。他呼籲各方人士不要「糾纏於務虛的口號爭拗之中」,而應「具體討論政府扮演的不同角色,應否介入市場及介入的時間和程度」。
這種進取的態度,應該得到廣泛的支持,除了少數死抱着「自由放任的教條主義」的人之外。可是實踐起來,曾蔭權卻未能完全擺脫「積極不干預」的枷鎖。人們如果期望看到政府推出更多積極措施,利用「十一五」和CEPA提供的機遇,推動香港經濟發展,難免要感到失望。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電影業。本港的電影業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發展時期,近年卻一直陷於低潮。業界認為,融資困難是電影業發展的一大障礙;現有的電影貸款保證基金,批出款項太少,對業界協助十分有限,所以希望政府對減低電影製作融資成本能有較大的承擔。然而,政府對「介入市場」仍是十分抗拒,不但不肯直接投資電影事業,連放寬貸款保證基金限制、為業界融資承擔較大的風險,政府也不願意。所以,儘管《施政報告》指出CEPA為香港電影業帶來「新的機遇」,卻只能提出又再成立一個新架構「電影發展局」,並沒有扶助業界的具體承諾。這顯示了曾蔭權對「重新界定政府角色」的妥協態度。
環保是《施政報告》的一個重點,而這個部分的內容,同樣滲透着妥協。其中提出要實行的措施,主要是鼓勵性的,例如為歐盟前期和歐盟I期的柴油商業車輛的車主提供換車資助、給購買廢氣排放量少而燃油效率高的車輛減免汽車首次登記稅等。這些鼓勵措施,當然會受歡迎。《施政報告》也提及一些強制性或者懲罰性的措施如立法強制停車熄匙、實施電子道路收費以控制車輛流量、立法規定空調室溫下限、推行廢物收費計畫等,但只限於探討、諮詢或者試行。至於一些爭議較大的措施如徵收膠袋和輪胎費、增收排污費等,雖然曾經有傳聞說《施政報告》會提出,但曾蔭權仍是迴避了,顯然要盡量避免引起市民的不滿。這妥協表現,又難免令人們對特區政府「優化環境」的信心打了折扣。
這份《施政報告》,令人覺得曾蔭權已由強政轉為妥協。或許在今天的政治形勢下,「務實」正是妥協的同義詞:換屆選舉在即,贏取各方善意的需要,自然要凌駕在其他施政考慮之上。唯望下屆政府組成後,可以重建強勢,有足夠的勇氣和魄力去應付曾蔭權自己提出的三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