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全國政協和全國人大一年一度的會議(「兩會」),本周先後在北京召開,出席者包括來自香港的三十多名人大代表和一百多名政協委員。
隨着香港與內地關係的轉變,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兩會」和香港政局中的角色和職能,在過去十多年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言行,在香港回歸前的過渡期開始較受香港公眾關注。尤其在過渡期的最後五年,中英兩國政府關係緊張,對於有關九七政權交接問題時有公開論戰;國務院總理每年在「兩會」期間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裏有關香港問題的字句,成為反映中英關係最新發展的權威訊息。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兩會」上針對香港問題的發言,也成為當時「中英爭拗」的一部分;有的代表和委員,便自然地做了香港「親中陣營」的發言人、中英罵戰裏的中方炮手。
憂引起「 中央干預」 猜疑
九七年香港順利回歸,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政府強調要按《基本法》辦事,不干預香港事務。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香港的一段,主要是重申中央政府支持特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但不屬於特別行政區的管治架構。為避免引起「中央干預」的猜疑,港區代表和委員赴京出席「兩會」時,都被勸喻少談特區自治範圍內的事務。對於有部分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多番建議在香港開設辦事處以便履行職務,中央政府一直保持消極態度。總之,不能讓港人覺得人大政協插手香港事務。
這種矯枉過正的政策,其實不切實際。港區代表和委員出席「兩會」,議事時自成小組。他們議論國家事務,最熟悉、最擅長的議題,就是「一國兩制」這項國家政策在香港落實的情況和問題。要他們避談「港是」,就抹殺了港區代表和委員參加「兩會」的主要作用。
應歡迎人大政協參與
近屆的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代表性已比以往廣泛得多。他們當中除了有香港社會各階層、各界別的代表人物和活躍分子之外,更有特區政府的主要官員、特區行政立法兩會議員、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以及擔任特區多項公職的社會人士。這些人士就香港事務提供的意見和建議,自然值得中央政府在制定對香港政策時認真參考。
另一方面,香港與內地關係愈來愈密切,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交往愈來愈頻繁。特區政府和愈來愈多香港市民都認識到,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要依靠國家政策,要配合國家政策。港區人大、政協,正可作為香港和中央溝通的另一道橋梁
曾蔭權出任行政長官,在準備他的第一份《施政報告》時,約見了港區人大、政協,徵詢他們的意見;在「兩會」召開前夕,曾蔭權又和他們座談,提出要讓他們多參與特區政府的諮詢組織,並且對在香港設立人大政協辦事處表示積極的態度。這些做法,並沒有引起「人大、政協干預香港事務」的指責,反映香港社會已接受了港區人大、政協參與香港公共事務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