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星島日報》雙龍會

讓市民免費收看中央台

在本月中的立法會會議上,我提出一項書面質詢,問政府當局為甚麼不能讓中央電視台的頻道在本港進行落地轉播。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書面答覆說,香港由於缺乏空餘頻譜,所以未能容納額外的模擬地面電視頻道。至於數碼地面廣播,局長表示,本港兩家免費電視台將在本年內實施數碼地面電視廣播,而政府的目標是在開展數碼地面電視廣播的五年後,終止模擬廣播。但是,終止模擬廣播後騰出的頻譜應作何種用途,當局表示「現時並沒有定案」。

民主的悖論

上星期四出版的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的「列剋星敦」(Lexington)專欄文章,題為《呆子,投我一票──選民是怎樣的非理性》,介紹了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布賴恩•開普朗(Bryan Caplan)寫的新書《理性選民的迷思:為甚麼民主社會選擇壞政策》。

中央授權與行政主導

上星期在北京舉行的「紀念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實施十周年座談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吳邦國發表了一篇講話。那本是一篇四平八穩的官方講話,討論三個十分「正路」的問題:一是「充分認識基本法的重大意義」、二是「準確把握基本法的精神實質」、三是「繼續把基本法實施好」,內容都是重申中央政府一貫的政策立場,並沒有提出任何跟過去不同的新觀點。

讓立法會議員到內地訪問

昨日的立法會會議上,議員劉慧卿提出一條關於「多名民主派人士」(包括十多名立法會議員)不能前往內地的口頭質詢。她問特區政府,有沒有評估這現象是否「有礙中港兩地之間的溝通和影響中央當局在港人心中的形象」,以及有沒有「促請中央當局盡快簽發回鄉證予現時不獲該證件的中國公民」。

「整體提名」和「事前溝通」

近日有「來自北京的消息」說,中央政府對香港日後普選行政長官的方案有新的看法:為要避免普選產生出一名中央不能接受的行政長官人選,中央希望與提名委員會有「事前的溝通」,並且認為提名委員會對候選人的提名,應是「整體性的」,不是現有的選舉委員會那樣,由若干數目的委員便可提名候選人(見《星島日報》五月二十二日A8版)。

老的不退 新的怎上?

在現屆立法會裡,民建聯、自由黨和民主黨(註)一共有三十一名議員,平均年齡超過五十七歲,其中有二十二名(即七成)從特別行政區第一屆立法會開始便進入了議會,即到明年本屆任期結束時,他們已當了三屆。這些「三屆元老」,在民建聯的十二位現任議員裡佔了七位;自由黨的十位議員裡有七位;民主黨的九位裡有八位。這些元老,大部份其實在回歸前的立法局裡也當過一屆至四屆議員。當中最資深的,前後任期加起來已超過二十年。

柏聖文的情懷和智慧

臨近結束時,他說了一段與香港政制發展有關的話。這段話,卻似乎兩面不討好:他沒有表示支持二○一二年雙普選,所以沒有贏得「民主派」的喝采;另一方面,他又好像主張行政長官要由立法會裡最大政黨的黨魁出任,於是有「親中」人士批評他在鼓吹「西敏寺式議會制」,牴觸《基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