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注已押上許勝不許敗
反對派把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定性為「民主與非民主的對決」,戰術和戰略目的十分明顯。在戰術上,反對派認為,他們在選戰中的最大優勢,是佔據着「爭取民主」的道德高地。他們相信,大部分香港市民要求盡早實行「雙普選」,而他們正是舉着「雙普選」的旗幟;如果他們能夠成功地把「民主」鎖定為主要的選舉議題,那末不管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政綱怎麼不濟,選民也會為了支持民主而投他們的候選人一票。所以反對派認為,提出「對決論」有利於提高他們在補選中的勝算。
反對派把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定性為「民主與非民主的對決」,戰術和戰略目的十分明顯。在戰術上,反對派認為,他們在選戰中的最大優勢,是佔據着「爭取民主」的道德高地。他們相信,大部分香港市民要求盡早實行「雙普選」,而他們正是舉着「雙普選」的旗幟;如果他們能夠成功地把「民主」鎖定為主要的選舉議題,那末不管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政綱怎麼不濟,選民也會為了支持民主而投他們的候選人一票。所以反對派認為,提出「對決論」有利於提高他們在補選中的勝算。
泛民主派不惜造成內部矛盾,以黃袍加身的方式推舉陳方安生參加立法會港島區補選,因為他們知道陣營裡沒有其他人可以敵得住葉劉淑儀,要依靠陳太的個人魅力才有機會打贏這次選戰。但是,很多人一直都以為陳太不會願意出選;她的決定,似乎令不少人感到十分意外。
上月八日,港島區立法會議員馬力病逝。翌日,各大報章均報道,何秀蘭已表明會參加立法會的補選,而民主黨元老李柱銘隨即表示,他「個人十分支持」何秀蘭參選。但接著有報道說,有民主黨成員不滿黨內高層未經諮詢便支持非黨員何秀蘭,而該黨的中西區區議員甘乃威表示也有意參選。
中聯辦副主任黎桂康上星期在一段講話裏,引述了一項民意調查結果:對於普選行政長官,有五成四市民接受二○一二年不進行普選,三成半市民支持二○一七年或以後進行;至於立法會,五成八市民接受二○一二年沒有普選,支持二○一六年或以後普選立法會的有三成六。傳媒報道說,黎桂康表示,這些數字說明香港市民很理性,並不急於在二○一二年實行雙普選。這說法馬上受到反對派的抨擊,他們質疑黎桂康引述的民調結果的真實性;他們說,翻遍各大機構的民調,都找不到黎桂康引用的數字。
中大校方表示,大學錄取何同學,並沒有降低任何入學條件:她今年九月進入中大作為特別本科生,須按規定修讀足夠學分的語文、通識教育及理科基礎學科等課程,成績達到要求,明年九月才可循拔尖計畫入讀醫科一年級。中大又強調,錄取何同學並非只考慮她優異的學業成績,而是已經評估了她的綜合學習和適應能力,確保她是適合提早入讀大學的。即是說,除了年紀較輕之外,何同學已具備了大學的所有入學條件。
有的「泛民主派」政客,很喜歡以香港市民的政治意識、民主意識或者公民意識已經十分成熟,作為香港應該立即實行「雙普選」的理據。他們總是問:「難道香港市民不夠成熟嗎?為甚麼不立即實行普選呢?」
對於普選行政長官的安排,一個爭論的焦點,是《基本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的提名辦法。該條文第二款說:「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
二十二名「泛民主派」議員提出了一個「二○一二雙普選」的方案,聲稱得到多數市民的支持。但是,即使按他們自己所做的民調,市民對他們方案的支持度,也只有四成多至五成多,不及前年的《五號報告》方案。
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宣布不參加明年的立法會選舉,引起了政界和傳媒從多個不同角度的議論,其中自然包括她二十多年「傳奇性」的從政歷程。不論是甚麼背景的人,凡是談到范太的個人,包括對她作為立法會主席的表現、作為香港政治人物的素質以至作為良母賢妻的情操,無不給予高度評價。
政府發表的《政制發展綠皮書》,說明了政制發展的憲制基礎和政治體制的設計原則,羅列了社會人士就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模式、路線圖和時間表提出過的各類方案,並就各有關的重點議題,徵詢公眾的意見。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