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人格誠信之戰」
陳方安生的「按揭風波」發展至今,從已披露的資料看來,主要問題已不在於陳太任港英高官時,有否以優於一般市民的條件獲得按揭貸款,亦不在於給她貸款的銀行,有否偏離金管局的指引。這兩個問題,固然仍有待澄清;但更重要、更直截了當的問題是:陳太到底有沒有說假話,有沒有刻意隱瞞事實真相,為自己掩飾。
陳方安生的「按揭風波」發展至今,從已披露的資料看來,主要問題已不在於陳太任港英高官時,有否以優於一般市民的條件獲得按揭貸款,亦不在於給她貸款的銀行,有否偏離金管局的指引。這兩個問題,固然仍有待澄清;但更重要、更直截了當的問題是:陳太到底有沒有說假話,有沒有刻意隱瞞事實真相,為自己掩飾。
大部份副學士畢業生,可能都要求升讀「銜接學位」。然而,要本港的大學為大部份副學士畢業生提供銜接學位,在現實上是否可行呢?是否符合整體社會的需要呢?必須看到,即使我們把香港的學位課程膨脹一倍,把普及程度由目前的大約百分之十八增至百分之三十六,以至可躋身於世界最先進的水平,仍將有四成以上的副學士畢業生不能在本地升學。通過開辦副學士和其他副學位課程以普及大專教育,不可能變成普及學士學位。
區議會選舉活動已進入最後衝綫階段。親「泛民主派」的傳媒報道,泛民「選情嚴峻」,原因是親政府陣營採取「低調」戰術,「成功凍結選情」。所以,雖然「泛民候選人已加強地區拉票工作」,選舉氣氛仍是「無法炒熱」,令泛民的選情「愈來愈嚴峻」。
關於立法會港島區補選,近日有報道說,陳太助選團裡的軍師們建議,陳太要「打民生牌」:除了講民主,還要多談民生問題。這反映了反對派陣營裡也有人意識到,單靠「打民主牌」並不足以令陳太贏得多數市民的支持;同時這也說明,反對派先前要使這次補選成為「民主與非民主對決」的意圖,已告落空。
四年前「七一大遊行」之後進行的區議會選舉,多名完全沒有地區工作成績的候選人,打著「民主派」的旗幟、喊著「踢走保皇黨」的口號,擊敗了長期在選區裡服務的建制派候選人。選舉結果被形容為「出人意表」、「驚心動魄」。四年過去,這個獨特現象的意義和後果,其實依然很值得研究。上星期我在本欄回顧了該次選舉裡取得驕人成績的「公民起動」在這幾年裡的變化,指出一些由「七一效應」產生的新興政治力量,似乎只是曇花一現,沒有持續發展。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該次「驚心動魄」的區選結果對香港主要政黨發展的影響。
在二○○三年區議會選舉裏勝出的公民起動成員,除了在灣仔區的三人之外,還有他們的召集人、在中西區觀龍選區擊敗葉國謙的何秀蘭。他們四人,以及沒有當選的另兩名公民起動的候選人,都有「空降」的共同特點:在選舉前,他們從沒有在選區裏工作過;他們高調地聲明,他們參選,是要「挑戰左派勢力」,不讓一直在區內經營的「傳統左派」當選。他們有五人選擇在「傳統左派」勢力較大的灣仔區參選,提出要「解放灣仔」。結果,他們勝利了。
胡錦濤向中共十七大所作的報告,提及香港和澳門;其中在本地傳媒和政界中引起最多議論的一句話,是「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預香港、澳門事務」。議論的焦點,是中央領導人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反對干預,只屬泛泛而論,還是有的放矢?立法會裡兩大反對黨的黨魁有不同的說法:民主黨主席何俊仁認為,胡的這句話帶「恐嚇性」,目的是要預先發出警告,當中國政府壓制香港的民主發展時,外國政府不得批評;公民黨黨魁余若薇卻說,香港市民不會受外國勢力影響,叫人不要「胡亂猜測」中央官員說話的意思。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昨天發表的《施政報告》裏列出的「具體施政項目」,分為五大部分,依次是「十大建設、繁榮經濟」,「優質城市、優質生活」、「關懷社會、投資社會」,「優化人口、匯聚人才」和「發展民主、提升管治」。不難看到,落實起來,難點主要在第一和第五部分,起碼在未來一年裏是這樣。
上月中我在本欄談論陳方安生參加立法會補選將怎樣影響她與中央政府的關係。我在文章中指出,陳太表示她參選目的是要改變中央對她的看法;她希望當選為立法會議員之後,中央便會願意多聽她的意見。但是我認為,經過這次選舉,陳太便成為反對派的一分子,和反對派之間再沒有甚麼界線。因此,即使陳太成功取得議席,她和特區以及中央政府的關係只會進一步疏離,不會得到改善。(見九月十三日本欄:《掌聲過後更加寂寞》)
對於陳方安生和勞永樂兩人在泛民主派「預選」論壇上的表現,連泛民自己陣營裡的、或者與泛民友好的政治學者和評論員,評價也是毀多於譽。不過,對於篤定要在「預選」中勝出、成為泛民參加立法會補選候選人的陳方安生,這些學者們的批評,大部份流於表面,而且主要針對她的應對技巧,甚少觸及她的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張。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