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穀防饑 無人理會
兩星期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便要公布本屆政府的第一個預算案。由於早有估計說,庫房今年將有逾千億元的盈餘,為「還富於民」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於是,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各方人士爭相提出「善用盈餘」的種種要求和建議,派錢的辦法五花八門,多姿多采,其中不少更極具創意,令人叫絕。
兩星期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便要公布本屆政府的第一個預算案。由於早有估計說,庫房今年將有逾千億元的盈餘,為「還富於民」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於是,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各方人士爭相提出「善用盈餘」的種種要求和建議,派錢的辦法五花八門,多姿多采,其中不少更極具創意,令人叫絕。
在香港,從政的人不一定有政黨背景,也不一定支持任何政黨的發展。支持政黨發展的政界中人,大概只佔少數,而且他們大多已參加到政黨組織裡,成為政黨中人,不便「黃婆賣瓜,自賣自誇」;所以,人們不時在傳媒看到對政黨的評論,都是毀多於譽。最常見的批評,是政黨民望差,人才少,水平低。對於來自各方的批評,政黨自當虛心聽取,力求改進。但是,政黨的狀況與民主建設關係密切,政黨的發展不光是政黨自己的事;如果對政黨的否定竟然成為香港政治文化的主流,對香港的民主發展必然是不利的。
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了香港的普選時間表。反對派有人說:時間表是假的,中央政府說的「普選」是假的。對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有人作出這樣的反應,毫不奇怪;他們的質疑,有的是策略,有的是偏見。
香港連續第十四年獲美國傳統基金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但評分下降,與第二名的新加坡距離進一步縮小。基金會的報告,對特區政府「干預市場運作」的行為表示關注,並認為香港應維持低稅率,以及避免立法規定最低工資。
2008年1月10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中央官員上月底來港解釋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時,被問及立法 […]
如果從港區人大代表的背景來看,十年來變化不大。回歸後第一次選舉產生的三十六名港區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中,絕大多數在回歸前一段較長的時期已和中國政府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最少有二十名來自「傳統左派」,包括新華社(即現在的中聯辦)和中資機構的高層人員,以及左派工商界、勞工界、教育界、新聞界、文化界、漁農界和地區團體的代表人物。不屬於傳統左派機構的其他代表,全部在回歸前已出任若干由中國政府委任的職務如基本法起草或諮詢委員、港事顧問、特區籌委會和預委會委員等。
香港政制發展問題的核心,是這樣一個弔詭:一方面,香港的政治生態一天未有根本轉變,中央政府便不能放心讓香港實行普選;但另一方面,香港一天未有實行普選,政治生態便不會發生根本轉變。
二○○五年十一月底,行政長官曾蔭權在主持策略發展委員會管治及政治發展委員會的首次會議後宣布,策發會將開始研究特區普選路線圖的問題,並爭取在二○○七年初作總結。他說:「有了選舉制度的設計,普選路線圖的最重要成分已然具備,時間表便可跟進研究。」其後,政制事務局(本屆政府改稱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在多次公開談話中明確表示,「先圖後表」是當局的工作方向,「先訂出普選的模式和路線圖,時間表便自然水到渠成了。」
特區政府在七月發表《政制發展綠皮書》的時候經已預告,在公眾諮詢結束後,特區政府會向中央提交報告,如實反映在公眾諮詢期中所形成的主流意見及其他各種意見。過去一段日子裏,社會各方面對行政長官要向中央提交的這個報告都表示十分關注,不少人更提出了他們對報告內容的要求。政府昨天公布報告的內容後,有泛民主派人士便批評,報告並沒有向中央提出香港在二○一二年實行雙普選的建議。
上月十八日區議會選舉之後,我一直沒有對選舉結果發表過任何分析,因為接著還有一個立法會補選要進行。我相信,把兩次選舉的結果放在一起來分析,可以對各種主要因素有更全面、更準確的認識。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