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星島日報》雙龍會

港人出席「兩會」應論港事

曾蔭權出任行政長官,在準備他的第一份《施政報告》時,約見了港區人大、政協,徵詢他們的意見;在「兩會」召開前夕,曾蔭權又和他們座談,提出要讓他們多參與特區政府的諮詢組織,並且對在香港設立人大政協辦事處表示積極的態度。這些做法,並沒有引起「人大、政協干預香港事務」的指責,反映香港社會已接受了港區人大、政協參與香港公共事務的角色。

期望過高容易失望

唐英年過去兩年發表預算案之前,都顯得十分注意「期望管理」:向社會發放適當的訊息,有計畫地降低公眾對預算案「派糖」的期望。這策略頗為成功:人們不存奢望,便沒那麼容易感到失望了。可是這一次,卻似乎沒有做到降低公眾期望的輿論工作,反而讓一些「好消息」在社會上流傳。難道財爺充滿信心,認為只要提出輕微的寬減,已經足以令市民滿意?

政治生態不能不變

曾蔭權爭取反建制派的策略和措施,或有不足或者偏差,但因政改方案被否決而全盤予以否定,則未免失於片面。「曾蔭權路綫」畢竟只實行了幾個月,「政治生態未有根本轉變」,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轉變。如果爭取反建制派的工作要冷卻一段時期,那就正好利用這個冷靜期去總結經驗,制定更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促使政治生態根本轉變。

大智大勇,還是繼續「天真」?

曾蔭權有意任用劉細良的傳聞,在社會上已流傳了好一陣子。「傳統親政府人士」對劉細良的疑慮,曾蔭權當然十分清楚;經過一段日子的考慮,他最終依然決定把劉細良吸納到自己身旁,自是相信這位「民主派」能夠發揮特殊的作用,對特區政府的「強政勵治」有積極的幫助。「傳統親政府人士」包括曾經被劉細良點名攻擊的人,應該疑中留情,以最大的善意支持劉細良做好輔助政府施政的工作。至於這項任命是證明了曾蔭權的大智大勇,還是另一次「天真」,自可觀其後效再作判斷。

港台要做誰的喉舌?

做政府喉舌可恥,做「人民喉舌」當然就最光榮了。問題是怎樣才可以當好這個「人民喉舌」?港台要「聽市民的話」,從哪裏去聽呢?立法會裏的反對派議員,許多都經常自詡為民意代表,說是代表市民監督政府,但凡有甚麼公眾關注的議題,他們一定要「請」有關的政府部門代表到立法會,接受質詢。不過對於港台這個政府部門,反對派卻從來不覺得有甚麼要質詢。近期一再把港台的代表請到立法會,不是質詢他們的工作,而是和他們一起去質詢政府對港台的政策,反對政府令港台「惶恐」。芸芸眾政府部門中,很少有得到反對派這般厚愛的。

有政治頭腦還需經濟理念

懂得「怎樣做」,還要知道「做甚麼」。在「強政勵治」之後,曾蔭權還有兩句承諾:「發展經濟、福為民開」。政府維持強勢管治,應以後面這兩句話為目的;而要搞好經濟、改善民生,必須掌握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包括其中深層次的矛盾,懂得怎麼去找解決辦法。

向政黨開放政府職位

政府職位向政黨開放,是香港政制發展的一個方面,同樣也是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步到位,從完全不讓政黨參與,一下子變為由政黨組織政府。如果由政黨的人出任行政長官辦公室的一名助理也得不到反對派的支持,那怎能走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呢?

誰要遏制泛民溫和派?

如果泛民中的理性溫和路綫能夠發展,甚至成為主流,對政府施政只會有利無害,因此政府沒有理由要扼殺理性溫和路綫。反觀政改方案發表以來泛民的表現,可以隱約看到另有一股力量,不斷阻止泛民裏的溫和派跟政府妥協合作。從一度已和政府達成協議的幾個議員最後也被捆綁回反對行列這一結果來看,這股破壞力量,非常強大。要遏制泛民中的溫和路綫的,正是這股力量,不是政府。

政爭逼令政府歸邊

政改方案遭立法會否決後,曾蔭權和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把反對政改的黨派和議員定名為「反對派」,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對各黨派的親疏定位。至此,曾蔭權在各黨派之間保持「中立」、「等距」的神話,正式宣告破滅。儘管在處理與反對派的關係上,曾蔭權的手法和董建華不一樣,但建制派和反對派兩個陣營重新形成,已是不可逆轉。這無疑是曾蔭權上台以來香港政治生態發生的最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