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早普選 對改善管治有利?
是不是先開展社會改革,然後才實行普選,便一定會成功呢?或許不是;但這樣起碼可以減少一重風險。普選是不歸路:一旦開始了,不論出了甚麼問題,也不能走回頭。嘴裏喊一個年份很容易;但從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着眼,不能簡單地說「愈早普選愈好」。
是不是先開展社會改革,然後才實行普選,便一定會成功呢?或許不是;但這樣起碼可以減少一重風險。普選是不歸路:一旦開始了,不論出了甚麼問題,也不能走回頭。嘴裏喊一個年份很容易;但從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着眼,不能簡單地說「愈早普選愈好」。
「積極不干預」這說法自夏鼎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香港政府忠實地奉行的金科玉律,而且更是香港經濟過去賴以成功的要訣。所以,當行政長官曾蔭權表示這句話不是特區政府的提法時,許多人都感到詫異,有的甚至質疑特區政府的經濟政策是否要有重大改變。曾蔭權於是要發表文章,重申特區政府恪守「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並沒有背離行之有效的自由市場經濟哲學」。
2006年9月14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與民建聯訪京團的代表座談時,勉勵民建聯要 […]
開徵商品及服務稅(GST)的諮詢開展以來,社會上反對意見佔了壓倒性的多數。眼見立法會多數黨派都不會支持,一般人都相信開徵GST的建議不可能獲得通過。不少人甚至認為,政府根本沒有真正打算徵收這個新稅,於是自然有此一問:政府到底為甚麼要拋出這個明知行不通的、不得人心的建議,徒然打擊自己的民望?有陰謀論者更揣測,這是行政長官曾蔭權的詭計,旨在令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失分,減少一個可能與自己競逐行政長官職位的對手。
雜誌刊登偷拍女藝員更衣照片的事件,依然是傳媒和公眾議論的熱點。最新的發展,是人們再次就應否立法禁止偷拍、保障私隱的問題進行辯論。
立法會辯論通過《截取通訊及監察條例》已有兩個多星期,但仍不斷有人抨擊建制派議員在法案辯論中的表現,認為他們「霸道」、「小器」,對反對派議員提出的百多項修正案,一項也不讓通過;又指建制派議員不積極參與辯論,到要表決時才返回會議廳,做「舉手機器」。
策略發展委員會轄下的管治及政治發展委員會,上月底討論行政長官普選的具體辦法。其中意見有最大分歧的問題,就是提名候選人的「門檻」。這「門檻」問題,反映了「一國兩制」蘊含的一個基本矛盾;矛盾的一方是香港市民對民主的理解和期望,另一方是中央政府對特區管治的要求。
在法理上,《基本法》的最終解釋權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因此,對第74條的任何解釋,如果是中央政府不能同意的,根本不可能付諸實行。但在政治上,如果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堅持的解釋,被認為是大大削弱立法會的權力,甚至是給「廢了武功」,那不但在立法會裏要激起對「行政霸道」的對抗情緒,在社會上恐怕也會引起較大反響。
政府建議在各局長下增設政治任命的副局長及局長助理,在立法會各黨派之間以及在社會上引起激烈爭論,是意料中事。爭論的議題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涉及政治委任制度的根本。
政府正式發表諮詢文件,提出已傳聞了多時的「進一步發展政治委任制度」方案,在每個政策局增設一名副局長和一名局長助理。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