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星島日報》雙龍會

放下包袱 開動機器

「積極不干預」這說法自夏鼎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香港政府忠實地奉行的金科玉律,而且更是香港經濟過去賴以成功的要訣。所以,當行政長官曾蔭權表示這句話不是特區政府的提法時,許多人都感到詫異,有的甚至質疑特區政府的經濟政策是否要有重大改變。曾蔭權於是要發表文章,重申特區政府恪守「大市場、小政府」的原則,「並沒有背離行之有效的自由市場經濟哲學」。

理念相同 決心一致

開徵商品及服務稅(GST)的諮詢開展以來,社會上反對意見佔了壓倒性的多數。眼見立法會多數黨派都不會支持,一般人都相信開徵GST的建議不可能獲得通過。不少人甚至認為,政府根本沒有真正打算徵收這個新稅,於是自然有此一問:政府到底為甚麼要拋出這個明知行不通的、不得人心的建議,徒然打擊自己的民望?有陰謀論者更揣測,這是行政長官曾蔭權的詭計,旨在令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失分,減少一個可能與自己競逐行政長官職位的對手。

條例通過矛盾加深

立法會辯論通過《截取通訊及監察條例》已有兩個多星期,但仍不斷有人抨擊建制派議員在法案辯論中的表現,認為他們「霸道」、「小器」,對反對派議員提出的百多項修正案,一項也不讓通過;又指建制派議員不積極參與辯論,到要表決時才返回會議廳,做「舉手機器」。

以門檻換時間

策略發展委員會轄下的管治及政治發展委員會,上月底討論行政長官普選的具體辦法。其中意見有最大分歧的問題,就是提名候選人的「門檻」。這「門檻」問題,反映了「一國兩制」蘊含的一個基本矛盾;矛盾的一方是香港市民對民主的理解和期望,另一方是中央政府對特區管治的要求。

迴避已八年矛盾未解決

在法理上,《基本法》的最終解釋權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因此,對第74條的任何解釋,如果是中央政府不能同意的,根本不可能付諸實行。但在政治上,如果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堅持的解釋,被認為是大大削弱立法會的權力,甚至是給「廢了武功」,那不但在立法會裏要激起對「行政霸道」的對抗情緒,在社會上恐怕也會引起較大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