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明報》論壇版

破除迷思積極務實兩行業設最低工資

關於立法規定最低工資的利弊,全世界已爭論了大半個世紀;學者做研究,工會搞運動,政客打選戰,都經常會拿最低工資做議題。支持和反對最低工資立法的論據,不外是那幾條,但正反雙方引用的統計資料和實踐經驗,卻可以不斷推陳出新:今天一項研究顯示最低工資立法令失業人數增加,明天一堆數據又證明最低工資令若干人脫貧。這個爭論只怕要繼續下去,永遠不會得到一個人人公認的結論。

陳太棄選泛民失望

陳方安生終於宣布不參加明年的行政長官選舉。她在記者會上說,她「從沒有想過」參選行政長官,這句話大概很少人會相信。她的名言「見步行步」,以及「誰知道這幾個月會發生什麼事」的說法,不能不引起人們對她參選意欲的猜測;即使未有下定決心「去馬」,至少也不是完全沒有興趣。如果她真的早就對參選心如止水,只是希望為推動香港政制發展做點深入的研究,提出一些有分量的建議,那末她一早表明不會出來角逐行政長官的位置,對她的工作一定有利得多,起碼可以減少中央和特區政府高層對她的猜疑,令更多人願意成為她的伙伴。

為何聯儲局比白宮高明? –––答陳家洛

兩周前我在本欄引述紮卡里亞(Fareed Zakaria)在其《自由的未來》一書提出的觀點,認為如果缺乏適當的條件,民主(即以通過選舉取得管治權為基礎的政治制度)不一定對人民有好處。上星期,浸大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陳家洛對我的文章作了回應(〈再讀紮卡里亞的《自由的未來》〉,9月14日本版)。陳教授指出,「隨?中國的改革開放,紮卡里亞認為中國的領導人將要在邁向民主與持續專制之間作出抉擇」。他並且問,「不知道曾議員是否都認同這些主張」。

同門學藝各自修行

所有跟「末代港督」彭定康打過交道的香港人,包括政府官員和政商界人士,不論支持抑或反對他的,都會承認他是十分厲害的政客,「班數」遠高於港人接觸到的任何其他政治人物。尤其是他說話和寫文章的技巧,幽默潑辣,詞鋒銳利,令戴卓爾夫人最得意時也要怕他三分。

把香港發展為區域教育樞紐

關鍵問題還是要建立社會共識。非本地學生來港就讀,既要耗用香港的資用,但也為香港帶來多方面的好處。從長遠的觀點看,香港發展成為區域教育樞紐,肯定有利於匯聚優秀人才,增強本港的競爭力,促進本港經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這看法如果成為社會的共識,開放的步子就可邁得更快。

什麼是「政治人才」?香港有嗎?

政府上月發表的《進一步發展政治委任制度諮詢文件》,在政界和輿論界引起了一番關於「政治人才」的議論。政府建議增設政治委任職位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為政治人才提供更全面的事業發展途徑。支持建議的人,相信這做法有利於培養政治人才。反對者不以為然,認為民主選舉才是培養政治人才的不二法門。有懷疑論者更認為,香港根本不存在「缺乏政治人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