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明報》名人教英文

連讀不斷

英國人說話時,如果接連的兩個字,後一個是以母音(vowel)開頭的,就會把前一個字的收尾輔音(final consonant)連到下一個字的前面。例如pick it up讀做pic-ki-tup,not at all讀做no-ta-tall。香港學生學英文,很多沒有注意這樣的“連讀”,總是一個個字分開來讀:“pick,up”,甚至不讀出結尾輔音,變成“闢”。

抓錯重點

在香港政界和新聞界中頗流行且常被濫用的一個字,是mechanism(中文叫「機制」,這中文詞語在較舊的詞書裡是找不到的)。很多人喜歡用mechanism這個字,但十個人裡有九個會錯誤地把它的第二個音節作為重讀音節,讀成mi-KAN-ism或me-KAN-ism。正確讀音應為ME-ken-izm,第一個音節重讀。

沉默的b

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debt”(負債)成為報章上最常見的單詞之一,很少人會對它陌生。但是,我不時仍聽到有人把它錯讀為deb – t。這是因看字讀音而犯的錯誤,沒有留意當中的字母b不發聲:debt應讀如det。

Greenwich 不應譯作格林威治

很多英文人名和地名,經常被讀錯,因為它們並不是按拼法讀音。尖沙咀有一條梳士巴利道,英文名稱的拼法是Salisbury。梳士巴利侯爵是上世紀第一位英國首相,該路是以他來命名。按Salisbury的拼法,照「理」應有四個音節:sa-lis-bu-ry。這條路最初的中文譯名,便按這「直拼」的讀法,叫做「疏利士巴利道」。但其實英文名稱應讀作salz-bri(兩音節),當中的i是不發音的。至1970年,當局才糾正錯誤,把該路的中文譯名改為梳士巴利。

讀音陷阱

英文是「拼音文字」,每一個字由若干個字母拼合而成,而每一個字母或者字母組合代表一個「音素」(phoneme)。這可能會令人們以為,學英文可以「看字讀音」:音素的數量有限,只要掌握了字母所代表的各個音素的讀法,便可以從一個字的拼法知道它的正確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