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5日 《明報 》 專訪
《基本法》訂明「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50年不變」的時針轉了半圈,政治上民主派在立法會近乎絕迹,中央對港政策也轉變,由回歸時的放手港人管理,到今日重申「全面管治權」。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接受訪問,談論一國兩制走進「下半場」可以如何走下去。他認為問題所在,是港人和中央對一國兩制有着不同期望,形成落差。他說,未來雙方應互相了解對方的期望,特區政府必須先處理深層次問題,待社會重建互信後亦應重新討論政改。明報記者 鄭啟智
出手立國安法 非中央主動要變
「與2019 年之前香港行的那條路比較,無可否認這兩年發生的事,你純粹按過去實踐、對一國兩制的理解,是估計不到。」曾鈺成承認,過去兩年的發展,令很多人認為一國兩制現在的實踐,與他們過去的認識存在很大落差。「沒有人會想到,包括我在內,想不到中央會直接出手,制定國安法放入(《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公布實施。」
曾鈺成強調,並非中央主動要改變,而是反修例運動令中央感覺一國兩制的底線即主權被挑戰,包括部分人提出分離主義和「港獨」,亦有人呼籲外國制裁香港和特區官員,北京不得不出手牢牢掌握全面管治權。「去到2019 年發生的事,無可避免促使中央政府對香港政策、對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重新考慮。不能夠講發生2019年的事之後,中央政府仍若無其事,由它繼續落去。」
作為一國兩制轉折的關鍵,曾鈺成認為反修例運動的成因錯綜複雜,值得深入研究和分析,得出結論前談論責任誰屬的意義不大。不少建制派指民主派在2019 年變得激進,甚至形容是走上歪路,曾鈺成反問:「你話民主派變了,怎樣變呢?」他指出,除了民主派未全面了解中央想法,以及中美關係的影響,當年的大規模示威,亦反映社會自2014 年佔領運動累積的怨氣和深層次矛盾從未解決,衝突爆發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部分市民仍不滿管治
來屆政府須處理矛盾
國安法實施後,社會衝突平息,曾鈺成認同部分市民仍對政府管治不滿,來屆政府必須處理深層次矛盾,例如房屋問題上至少要讓市民看到願景。反修例運動亦反映不少市民對自由人權的關注,和爭取普選的訴求。曾鈺成認為,自由人權的性質與深層次矛盾的性質不同,即使在民主國家,自由人權倘影響國家安全便須受限,所以當中央判斷香港出現危害國家安全威脅,「個人或者傳媒機構的權利和自由,不可能不受影響」。中央多次表明本港已「止暴制亂」,曾鈺成卻認為不能斷言國安威脅已經過去,指出反修例運動遺漏的問題尚要處理,例如民主派初選案,加上外國敵對勢力仍未放手,有人在外國呼籲制裁香港,「怎說服中央覺得件事已經過去?」
重商政改「盼不用等太久」
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底會見候任特首李家超時,表示新選舉制度要「長期堅持」。曾鈺成在此前的訪問則表明,期望社會重新討論政改,相信中央亦認為政制有發展空間。他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政制發展不應為辯論而辯論,目前社會不同陣營之間缺乏互信,期盼新政府先重建社會互信,再開展政改討論,何時是合適時機則難以明言。「我自己當然希望不用等太久,就可以重新在社會開展政制如何發展的討論。」他說,社會對普選的利弊有不同意見,不希望進入「你死我活」的狀態,「不要話反對普選、反對民主就一定是香港敵人,或者搞所謂真普選、反對人大8.31決定,就一定是反中亂港」。
中央介入程度
取決港人治港「爭不爭氣」
走過2019 年的分水嶺,中央更着重一國兩制中的「一國」,亦屢屢強調「全面管治權」。中央介入會否愈來愈多,曾鈺成認為很大程度取決於港人治港「爭不爭氣」,憶述回歸早年中央對港人充滿信心,放手不干預香港事務,最終卻出現危害國安的活動。他稱,近年發現各方對一國兩制的期望和想像一直不同,隨時間推移,中央亦認為一國兩制發展不似預期。「如果有人覺得2019 年之前香港的發展和一國兩制,是他們想要的一國兩制,我只能夠說,我們自己糟蹋了一個機會。中央本來就是給了我們機會,按照2019年之前條路行落去。」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曾表示,一國兩制50年後亦不需要改變。現實是近年移民潮加劇,對於如何重建港人信心,曾鈺成稱希望中央能有所行動,但不認為全然是中央的責任,因背後仍有其他力量在拉扯,並非單憑中央就可解決問題。他寄語因不滿一國兩制而離開的港人,嘗試全面了解一國兩制和中央的想法。曾鈺成同時強調中央有需要了解港人的期望,否則各說各話並沒有意思。「現在中央官員的講法是,一國兩制要贏到香港人的心,要贏取國際社會的心。那你也要知道香港人到底期望怎樣的一國兩制,國際社會怎看,大家才會找到最大共識。」
多民主派符愛國者定義 不能長期排除建制外
中央政府在2021 修改香港選舉制度,新選制下的選舉委員會和立法會選舉,民主派幾乎絕迹。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認為很多民主派符合愛國者定義,不覺得中央視他們為敵人,但民主派參選與否有不同考慮。中央強調新選制要「五光十色」,曾鈺成認為民主派確能代表部分市民,不能長期排除他們在建制之外,亦相信中央不會認為上屆立法會選舉三成投票率是正常情况,建議讓更多理念和社會背景不同的人參選。
不覺中央視泛民為敵
新選制下的立法會運作半年,曾鈺成曾表示90 名議員立場各異,不是「清一色」,對於多項政府法案包括《財政預算案》在今屆立法會均以大比數通過,他反問「有什麼出奇呢?是否一定要有人投反對票才是好事?」,強調重點在於議員審議時有否盡責。
曾任立法會主席8 年,曾鈺成笑言昔日在立法會,其中最享受的事是與民主派辯論,「無了這個對手當然不是好理想」,又認為意見不同的議員愈多,更能體現立法機關代表性。他指出,去年立法會選舉受反修例運動餘波影響,中央不會認為三成投票率是正常,若中央認為現時的議會未達「五光十色」,便需要改善,但不代表以往的民主派「出番晒嚟」,而是有不同理念和社會背景的人參與。
曾鈺成認為,北京希望泛民黨派參與去年立選,證明中央沒有視他們為敵人。去年民主黨多名被視為「主選派」的區議員被取消資格,曾鈺成認為民主黨可以參選的人不止這些區議員。他補充道,對於參與危害國安和挑戰國家主權活動的民主派,中央才會以敵我關係看待。至於民主派參選與否,關鍵在於他們是否願意參選,「如果中央明日忽然宣布,民主黨是好的、亦是愛國的,民主黨未必高興,可能其支持者即刻反面也不定」。
新政府泛民交流 視乎雙方胸襟智慧
民主黨和民協早前均表示,期望新政府增加與民主派溝通,曾鈺成指出,溝通不是簡單的事,要視乎雙方是否有胸襟和政治智慧交流,候任特首李家超亦需考慮建制派的感受。對於應否委任民主派加入政府諮詢架構,曾鈺成稱要仔細和具體考慮人選的能力、經驗、與政府是否友善等,又擔心獲委任者會被支持者視為不再屬於民主派。
回歸以來,中央與民主派均保持一定程度溝通,2010年民主黨走入中聯辦討論政改,2016年時任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與民主派會面,這些畫面是否不會再現?曾鈺成說,希望中央與民主派未來有機會溝通,但要等待適當誘因和時機,「去到一個地步,當中央、民主派覺得(民主派)要有參與角色,自不然就會(溝通)」。
新選制確保「愛國者治港」 倡允政黨組織政府
回歸25 年,社會深層次問題未解決,根據香港民研的調查,特區政府的民望淨值大部分時間處於負數。一直提倡發展政黨政治的曾鈺成認為,香港管治問題的核心,在於歷屆政府均缺乏鮮明政治理念,港人無從得知管治方向。他直言,問責制在目前制度框架下已不能再改善,現時已確保了「愛國者治港」,中央應考慮引入政黨政治,容許特首具政黨背景。
愛國者間也有利益矛盾 需政治理念解決
特區政府換屆在即,中央一直強調本港必須處理房屋等深層次問題。曾鈺成認為,即使落實愛國者治港,亦不代表這些問題就能解決,因為愛國者之間亦存在不同利益階層矛盾,例如是否利用高爾夫球場建屋便有不同立場,強調政府需要政治理念和能量才能解決問題。
曾鈺成指出,歷屆政府均沒有清晰管治使命,未能告訴市民要將香港帶往怎樣的境地,港人更不知道政府換屆時政策能否延續。《行政長官選舉條例》規定,特首不能是任何政黨成員,曾鈺成認為本港沒有政黨政治,令問責團隊沒有統一管治理念,「這個理念是什麼呢?無的,連行政長官自己都唔知」。
不能實踐理念 委任政黨成員無補於事
本港一直未發展政黨政治,曾鈺成估計或者是由於中央對政黨有戒心,不想香港發展出強大政黨,而且擔心一旦出現政黨輪替,會由中央不信任的政黨執政。不過,曾鈺成認為,新選舉制度已確保所有候選人符合愛國條件,建議容許政黨組織政府,特首亦可擁有政黨背景,將來落實普選時,政黨也能發揮作用。
對於能否委任更多政黨成員加入政府,發展成「執政聯盟」,曾鈺成指現時部分官員是民建聯成員,但基於體制設計,他們施政時不能貫徹和實踐民建聯的方針和理念,即使委任更多政黨成員也無補於事。「實際上入了去(政府),你根本變成政府的人,不是政黨的人,因為政府不是由政黨組成。」
問責制不算失敗不算成功
問責制推行至今20 年,曾鈺成評價不算失敗,卻稱不上成功,「大部分時間,政府都處於弱勢。大部分時間,民意調查都反映市民對政府評價不是好高。深層次問題又未解決,你說它成功又好難」。曾鈺成相信,問責制已不能「走番轉頭」,亦難以單純從制度層面來改善,期望能透過政黨政治處理問題。「當保證愛國者治港的問題已經解決,就要進一步研究特區政府應怎樣組成。」



相比明報和am730. 我選擇am730,謝謝!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