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從心所欲

一河之隔,兩個世界

2021年4月12日

對於社會上和立法會裡有意見要求政府停建沙嶺殯葬設施,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回應說,沙嶺是「偏遠地區」,社會傾向將不受歡迎的設施置於該地;殯葬城規劃之時,「政府官員沒有水晶球,不知道大灣區會提升至國家規劃的層面」。問題是,特區政府考慮新界北區規劃之時,從來沒有看到深圳的建設嗎?對港九市區而言,沙嶺自是「偏遠」;但沙嶺距離深圳羅湖區的繁華鬧市,只有300米左右,「將不受歡迎的設施置於該地」,完全不需要考慮深圳方面的「社會傾向」嗎?

有關沙嶺殯葬城的爭論,突顯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一河之隔,為什麼深圳那邊是居民密集的鬧市,香港這邊卻是只宜興建陰宅的荒山?

這強烈的對比並非只見於個別地點;打開地圖一看,整條深圳河的北岸都是街道縱橫、樓宇林立的市區,而南岸多是荆棘野蔓,杳無人煙的荒地。為什麼一河兩岸,發展竟有這樣大的差別?

有學者指出,問題源於港英時代的發展策略。英國政府管治香港時,把香港島和九龍半島視為它永久擁有的「割讓」地,可以長期規劃,充分開發,於是把維港兩岸打造成大都會。但新界只是「租借地」,有歸還中國之日;英國政府不想讓中國得益,無意把新界發展成為現代化都會的一部份。所以,要覓地建屋時,港英政府寧可填海也不去發展新界的土地。海港越填越窄,而新界大片土地則長期不作規劃。

香港回歸祖國後,港英時代不願發展新界的理由不復存在,特區政府理應立即展開長遠規劃,改善和提升新界的社會和經濟面貎,讓新界與時代接軌。然而這並沒有發生,特區政府對新界的發展策略似乎只是蕭規曹隨。回歸二十多年,儘管港深之間在經濟和社會的融合越來越密切,卻未有給處於兩個大都會之間的新界地區帶來相應的發展。

林鄭月娥說,沙嶺用來興建殯葬設施,有「歷史背景」。其實真正的歷史背景,就是特區政府長期忽略新界土地的規劃和使用。林鄭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強調大嶼山位於香港和珠三角西部之間,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如何重要;但位於香港和深圳之間的新界,對大灣區的發展不是更加重要嗎?即使特區政府沒有水晶球,也應該看到毗鄰深圳羅湖的沙嶺,用來興建創科中心或者商業中心,比殯葬城更符合大灣區發展的需要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