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日 香港仔《從心所欲》
特區政府2013年開始實行「零雙非」政策;最後一批「雙非學童」,應在剛開始的新學年入讀小學。這些學童很多是「跨境生」,即居住在內地,每天過來香港的學校上課。據傳媒報道,接收跨境生的本港學校當中,位於青衣、葵涌等距離邊境口岸較遠的,都出現了大量跨境生流失的情況。估計是因為深圳現在容許居住在內地的港籍學生入讀當地的公營學校,所以派不到北區小學的跨境生,不堪上學路途遙遠,寧可在內地學校就讀。
這無疑是最符合學童利益的選擇。可是這樣一來,受影響的本港小學便要面對臨近開課才知道入學人數比預計大幅減少的問題。例如有一間學校本來獲派24名小一跨境生,只有1人入學;另一間學校原本獲派224名新生,包括本地生和跨境生,卻有五成半人放棄了學位。由些造成的學校行政困難、教學資源浪費,可以想見。
你或許會認為這問題以後不會再發生了:明年開始,已沒有「雙非學童」要跨境來香港上學了。可是,香港學校並不只是小學一年級才有跨境生,也不只是小一跨境生才會考慮回到他們在內地居住的地方上學;隨著內地社會環境以及教育政策的變化,誰也沒法知道在香港學校高年級就讀的跨境生,有多少會轉回內地學校讀書,以及他們會在甚麼時候回去。
我們甚至不能把這看做一個過渡性問題,認為跨境生只會不斷減少,不會再增加,到全部現有的跨境生都離校之後,問題便不再存在了。不錯,「雙非學童」或許不會再增加;但如果大灣區的發展真的可以吸引港人家庭到內地城市居住,這些家庭也要為他們下一代的教育作選擇:他們的子女是留在居住地上學,抑或要跨境到香港的學校讀書?家長作出選擇時,要考慮多個因素,包括當地的學校在教育質素和收費方面是否可提供令家長滿意的選擇?孩子未來將要到哪裏升學及就業?學校提供的課程是否符合孩子未來發展的需要?這些因素,會隨著大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而變化;香港境內的學校須要為大灣區的港籍學童提供多少學位,也會跟著變化。不早作謀劃,香港學校將無法應付未來入學人數變動帶來的衝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