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從心所欲

只患不均

2018年6月4日 香港仔《從心所欲》

按政府當局的指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職責,是要為增闢土地凝聚社會共識;至於覓得的土地怎樣發展,用來興建住宅單位、商業樓宇和公共設施的面積各占多少,住宅單位中公營和私營又各占多少,都不是專責小組要考慮的問題。可是,在由專責小組發起的「土地大辯論」裡,市民表達的意見,不少都認為「怎樣增闢土地」和「怎樣使用土地」兩個問題不能分開來考慮。

增闢土地,應以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為主要目的。專責小組向市民派發的宣傳單張說:「貴、細、擠,是不少人面對的居住苦況,……短中期的土地供應及房屋用地的短缺情況尤為嚴峻。」又說,「未來十年,公共房屋落成量只有23萬7千個單位,低於28萬的供應目標。市民平均要輪候4.7年才獲編配公屋(註:上月中公佈的最新數字,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已增至 5.1年),近21萬名市民居住在劏房等環境惡劣的居所,其中包括3萬多名15歲以下的兒童。」

專責小組向市民提出了多種可能的「增闢土地選項」,徵詢市民對各選項是否支持。每個選項都會對不同的持份者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每個發展策略都需要社會付出不同的代價。某個發展選項能否得到多數人的支持,要看它需要社會付出多大的代價,而它又可以給社會帶來多大的效益。

既然解決市民的居住問題是增闢土地的主要目的,這就應該成為計算發展效益的主要因素。市民普遍關注的問題是:增闢了土地,是不是真的能夠改善人們的居住條件?公屋輪候時間可以縮短多少?有幾多基層家庭可以脫離惡劣的居住環境?樓價會不會回落到合理的水平?有幾多中產家庭可以有能力自置合意的居所?

如果只談怎樣覓地,不談怎樣使用覓得的土地,人們便沒有信心這些問題可以得到滿意的解答。如果政府只是說,「你們只管找地,找到地再由我來決定怎麼用」,人們便會擔心,增闢的土地全部變成新的地王,上面興建的不是豪宅,就是又貴又細的「納米樓」;公屋輪候時間依舊愈來愈長,廣大市民的居住情況依舊愈來愈壞;發展土地的全部效益,就是增加大發展商的財富。(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