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 AM 730《鈺成其事》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發表諮詢文件,展開為期五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或稱「土地大辯論」。
有些人以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任務是「覓地」:市民住屋「貴、細、擠」,租金成為營商的沉重負擔,社區設施普遍不足,都是因為沒有土地;所以專責小組要到處搜索,找出可開發的土地來。
其實,哪裏有土地可以開發,政府早已瞭如指掌;各個關注土地房屋政策的團體,大都也心中有數。問題不在於政府或公眾看不見可開拓發展的土地(這些土地大部分包括在小組諮詢文件列出的18個「土地供應選項」裏);問題是這些選項每一個都有爭議,都有來自社會上不同角落的反對聲音。事實上,沒有人反對的土地開發項目(或者反對聲音微弱得政府認為可以不理的),早已開發了。
專責小組的工作,不是要「發現新大陸」,找出本來沒有人知道的土地;專責小組要找出的,是對於動用各個已知的「土地供應選項」,社會上有多少支持和反對意見。專責小組希望凝聚到社會的最大共識,在最小的阻力下提供足夠的可開發土地,滿足市民的需要。
關注公共事務的人都會知道,凡具爭議的問題拿來進行公眾諮詢,反對者會較主動表達意見,反對愈強烈的愈會積極發聲,支持者和不反對者卻往往保持緘默。就土地供應的各個選項來說,如果一個選項會損害某持份者的利益,或者抵觸了他的價值觀,他當然會提出反對,盡力阻止該選項付諸實行;相反,對於一個沒有理由反對該選項的人,雖然採用了該選項起碼可能間接令他受惠(例如會降低樓價和租金),但如果他不覺得否決了該選項一定會令他的利益受損,他就未必會主動表示支持。這樣,「公眾諮詢」收集到的,只會是反對意見。這當然不是專責小組希望見到的。
所以,專責小組嘗試令公眾明白,如果所有選項都被否決,我們便無法增闢土地;不增闢土地,市民的居住環境只會持續惡化,香港的經濟競爭力只會不斷削弱。只有當多數市民打破沉默,願意表達他們對各個選項的取捨,才有希望令起碼一部分選項獲得足夠的支持,可用來緩解水深火熱的土地短缺問題。
分類:《AM730》鈺成其事, 報章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