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6日 《明報》 專訪
從創建民建聯到擔任立法會主席之位,曾鈺成是回歸20 年政壇風雨的有力見證者。對於回歸20 年,他用一句話言簡意賅地總結,一國兩制整體落實,卻有三大問題未解決,包括政制發展、23 條立法以及國民身分認同。他直言, 「一日不解決這3 個問題,你都不能說一國兩制已經成功。」
與97 年想像比較「比估計中好比估計中大問題」
回歸前夕, 《財富》曾以「The Death of Hong Kong」大字標題預言香港結局,走過回歸20 年路,曾鈺成說,一國兩制落實如此順利,是很多人沒有料想到的,認為一國兩制最成功之處就是維持到香港繁榮穩定。他亦直言,與97 年想像相比,雖然「好的比估計更好,出了的問題亦比估計更加大」。他表示,2003 年23條立法掀起社會巨大紛爭,2012 年政府欲推國民教育,卻遭遇學生、家長聯手反對,而普選政改時間表亦最後無法落實,這些都是自己當年無法想像的。
曾鈺成說,「一日不解決這3 個問題, 你都不能說一國兩制已經成功」,因23 條及政改都是寫入《基本法》的憲制責任,而「一國觀念未曾在年輕人心目中樹立起來,你點能夠話是成功呢?」至於何時才能解決?曾鈺成亦沒有答案,「幾時做,如何做,做不做得到,沒有人講得到」。
對於國家領導人近年提出,一國兩制「不變形,不走樣」,但在不少港人心中,卻有另一番體會,曾鈺成承認,現在陷入了一個局面, 「香港人覺得,內地干預是變形走樣,中央政府又覺得,香港失控,變形走樣」。他認為雙方都沒有「講大話」,只是角度不同,便有不同觀感, 「你話無『西環治港』、無中央干預,好多人都不信,但另一方面,香港人都要反省,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要反省為何中央覺得「看香港看得不夠緊」
曾鈺成指出,從中央角度「換位思考」,依足基本法的普選方案,卻有人看都不看,堅持公民提名;突然出現港獨言論,甚至有人可以選入立法會,宣誓時說侮辱國家的說話,對中央官員而言, 「他覺得香港變了,自己就反省,過去就是管得不夠,就是無管到, 看看搞到今日這樣的地步」。
曾鈺成說,早前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在回歸20 年的發言中,就強調中央對香港有「全面管治權」,對特區政府有「監督責任」,恰恰反映這種心態, 覺得「看香港看得不夠緊」。
「千萬不要以一拍兩散心態看問題」
曾鈺成曾在卸任立法會主席時提及,任內最大的遺憾是未能推動各黨派與中央建立正常溝通渠道。展望未來,他希望大家能用正面、積極態度維護一國兩制, 「千萬不要以一拍兩散的心態來看問題」。他指出,非常認同張德江前年來港時說的「3 個心」,包括回到初心,理性探討,對一國兩制保持耐心及信心。而他自己亦對年輕一代抱有信心,相信「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明白,什麼行得通,什麼行不通」,只要社會能給予多點希望年輕人,讓他們看到繼續支持一國兩制對他們有好處,則一國兩制可順利繼續走下去。
期望林鄭任溝通橋樑曾:當權者應先伸橄欖枝
再過5 年,香港將走到回歸25 年的關鍵節點,而這一年亦是新任特首林鄭月娥的5 年任期屆滿之時。同為溝通派的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公民黨郭榮鏗都期望林鄭月娥能在任期內努力化解矛盾。曾鈺成稱,作為當權者有責任先伸出橄欖枝,扮演溝通的橋樑角色。郭榮鏗相信,修補關係需一段時間,希望林太在上場後首百日,能展現不同作風,包括改善與民主派關係,多聆聽、溝通。
過去5 年,社會充滿撕裂、成見,曾鈺成說,社會矛盾明顯存在,問題在於如何能在差距中找到最大公約數、共同點,認為下任特首扮演很重要的橋樑角色。雖然溝通需要雙方敞開心扉,但曾鈺成認為,林鄭月娥需肩負最大責任, 「你說要拿橄欖枝,肯定是話事的人先拿出來」。他亦提醒,不能期望「你拿出來對方即刻軟化,所有事就可以解決」,只能不斷努力去創造解決問題的有利條件。
雖然立法會近年被批評經常「浪費時間、為吵而吵」,曾鈺成卻稱讚林太對此「看得很通」。他說,林太曾說自己喜歡到立法會參與辯論,雖然會為政府議案未能通過感到不高興,卻會尊重這種互相制衡的機制,曾鈺成則期望,林太能用這種包容精神,逐步改善行政立法關係。
沒有不好的樂隊,只有不好的指揮!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