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發言

青少年參政與獨立思考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第六十二屆畢業典禮講辭

題目:青少年參政與獨立思考

日期:2016年11月17日

 

李國星主席、方永平院長、各位嘉賓、各位家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最近兩年,我和青少年學生談話的時候,經常被問到我對青少年參政的看法。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社會普遍認為政治不是青少年應該參與的,甚至是連談論也不應該的。2012年的「反國教」和2014年的「佔中」兩場大規模政治行動,青少年不但參與了,而且有的走在最前線。其後有的意見認為,是學校裡的通識教育科闖的禍,鼓動了學生去搞政治。去年的區議會選舉和今年的立法會選舉,都有青年人參選,其中有的更成功當選。今天,誰要是依然頑固地認為青少年不應接觸政治,就是把頭埋在沙裡的鴕鳥。

許多人喜歡拿這一代的青年人和先前各世代的青年人作比較。在我看來,不同世代的青年所具有的共同特點,是多於他們之間的差異的。青年人有朝氣、少包袱、敢想、敢說、敢做;他們有強烈的正義感,很少保守思想,遇見不公平的事不會容忍。這些都是青年人共同的優點。另一方面,青年人血氣方剛,行事較易衝動,不顧後果;由於閱歷未深,看問題容易流於表面和片面;遇上複雜的問題和情況,未必懂得仔細觀察、深入分析,於是得出錯誤的結論。這些都是青年人共同的弱點。我希望青年人參與政治的時候,和做其他事一樣,在發揮自己的優勢的同時,盡量警惕自己的弱點。

前幾天是孫中山誕辰150周年,香港和北京都有紀念活動。孫中山未到二十歲,便已開始鼓吹革命。他在香港華人西醫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前身)讀醫的時候,與陳少白、尢列、楊鶴齡三人經常一起研究、談論革命,「非談革命則無以為歡」,四人被稱為「四大寇」。他們當時都只是二十出頭。孫中山創立革命組織興中會的時候,也只有28歲。

我說這些話,不是要鼓勵青年人都去搞政治,更不是叫大家去搞革命!其實在任何地方、任何時代,即使在社會比較動盪的時候,參與政治活動的人始終是很少數。而我們今天說政治參與,並不是要搞革,而是要以和平、理性的方式去改善我們的政治制度,解決社會矛盾,減少社會不公平的現象。我舉出孫中山和「四大寇」的例子,是要說明青年人不但可以參與推動社會進步的政治活動,而且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積極參加政治活動的人始終屬於社會的少數;但關心社會、關心時事、關心政治卻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有的責任。今天市民對公共事務表達意見的途徑愈來愈多,表達意見的要求也愈來愈強烈。要善用表達意見的權利,便要對公共事務有確切的了解。今年6月英國通過公投決定「脫歐」(脫離歐盟),很多人感到震驚,認為這公投的結果匪夷所思。英國傳媒報道,很多英國人在投完票之後才用Google尋找脫歐是甚麼意思,甚至要尋找「歐盟」是甚麼。有評論員抨擊英國的政客卸責,把應否脫歐這重大問題,推給根本無法深入了解其中複雜因素的老百姓去作決定。英國脫歐決定的是非對錯,或許我們作為外人很難判斷;但我們從中應該得到教訓,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應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我們平時完全不問政治,不關心公共事務,有大事時糊裡糊塗、不知所措,或者一知半解、誤信謊言,受害的就是我們自己。

如果學校開設通識科真的促進了學生對時事的關心,提高了學生對政治的興趣,那肯定是好事。反對學校教育鼓勵學生參與政治,因而認為要取消通識科的人,等於要維護愚民政策,我完全不同意這種消極的、違反教育原則的主張。鼓勵學生多了解公共事務,多關心時事政治,培養學生對社會上有爭議的問題具有分析、批判的能力,正是教育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大學校園更應該成為資訊自由流通、思想自由交鋒的場所,讓學生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下明辨是非,尋找真理。

我認為通識科的問題不在於鼓勵學生談政治;它的問題,是在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思考能力這個目標下,片面強調思考、批判,忽略了全面、準確地掌握事實的重要性。這就鼓勵了學生只憑一知半解,便對複雜的問題妄下判斷,並且以「獨立思考」為名,拒絕聽取跟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見。這大概本來不是通識科教學的原意,可是由於在教學上只強調學生要多作思考分析而不著重記憶事實,就令學生錯誤地以為事實細節並不重要,於是處理問題便往往背離了「實事求是」的原則。

在今天這個資訊社會,要窮根究底地查找任何一個議題的有關事實,或者核證任何人提供的資料是否準確,並不困難。未掌握完整準確的事實而妄加結論、濫作決定,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如果那些在英國脫歐公投裡投了票之後才去Google的人,都願意先Google、後投票,公投或許會有不同的結果。罔顧事實的「批判」,必然走向反智。不以事實為基礎的「獨立思考」,不可能得出真知灼見,其實只能人云亦云。

請大家想一想:過去幾年在社會上引起過很大爭議(有的仍在爭議)的問題,包括國民教育、「831方案」、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高鐵(以及一地兩檢)、被稱為「網絡廿三條」的版權修訂條例、全民退休保障、標準工時立法、取消強積金對沖、限奶令等等(還可以舉出很多),我們不斷聽到的,是對每個問題持不同立場的人提高嗓門互相叫罵,有多少公開的爭論是可以幫助人們加深對問題了解的呢?請大家問一問自己,在其中一些爭議中,你是否也有自己既定的立場,是否有強烈地表達過自己的意見?如果有,你是否相信自己對議題的有關事實、對各方提出的不同意見的理據,都已有足夠的了解?如果要就任何一個議題進行公投,你相信大多數人會根據事實作出明智的選擇嗎?你自己會嗎?還是擔心會像英國脫歐公投那樣,得到出人意表的結果?

最近發生的立法會議員「宣誓風波」和隨後的「人大釋法」,也在社會上引起了十分熱烈的議論。不但議論,更有不少宣示不同立場的行動,有無聲抗議、有憤怒聲討。很多人都說,大是大非問題,必須毫不含糊。唯其是大是大非,更加須要擺事實,講道理,把是與非弄清楚;毫不含糊的立場,必須以毫不含糊的事實和道理為基礎。

崇基學院的校訓是「止於至善」,出自《禮記‧大學》。按照《大學》原文,在「止於至善」之前要「明明德」,而「明明德」始於格物,即要以嚴謹認真的態度,準確地弄清事物的真實情況。格物才可至知,獲得真正的知識;然後方能誠意、正心、修身,以至齊家治國平天下。祝願每一位畢業同學始於格物,止於至善,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每一件事,創一番輝煌的事業。(完)

分類:講話發言, 影片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