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8日 《E周刊》 只道天涼
李白有《蘇武》詩:「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牧羊邊地苦,落日歸心絕。渴飲月窟水,飢餐天上雪。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別。泣把李陵衣,相看淚成血。」詩中提及的蘇武和李陵,是正反對比鮮明的兩個歷史人物。
蘇武代表漢皇朝出使匈奴,被對方扣押,迫他歸降;蘇武持節不屈,威迫利誘不為所動。匈奴單于拿他沒法,把他放逐到北海(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牧羊。在那裏捱過了19年吃野果、飲霜雪的艱苦生活,蘇武終於獲釋回國,漢皇給予極高榮譽。蘇武以忠君愛國、堅貞不屈的形象流芳百世,「蘇武牧羊」成為後世家喻戶曉的故事。
蘇武的老朋友李陵,在蘇武被扣的第二年奉命帶兵攻打匈奴,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李陵沒有戰死沙場,被俘後投降,娶了匈奴公主為妻,獲單于封為「右校王」,曾帶兵迎戰漢軍。漢皇朝派人勸李陵回國,他沒有接受,最終以胡人身分死在匈奴,成為不折不扣的「漢奸」(雖然這名詞在他死後一千八百多年才出現)。李白的詩描述了蘇武回國前和李陵泣別的情景。
後世有不少同情李陵的評論。被認為是後人偽作的《李陵答蘇武書》,為李陵投降匈奴辯解開脫:李陵本是詐降,希望留在匈奴有所作為,繼續為漢皇朝效力。誰知漢武帝誤信謠言,以為李陵正在替匈奴練兵對付漢軍,竟下令殺了李陵全家,包括他的母親、弟弟和妻子。李陵見到這種情況,聯想到許多曾經效命漢室的功臣如蕭何、樊噲、韓信、彭越、晁錯、周勃、魏其侯以至賈誼和周亞夫等,都因不同原因遭受朝廷殺戮、屈辱和迫害;他自己的祖父「飛將軍」李廣,也因為不能迎合權貴的心意,一直受到排擠,最終在邊疆自殺。想到這一切,李陵怎會願意返漢受辱?
《答蘇武書》道出了為封建皇朝效力的忠臣們的悲慘遭遇。還有,《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在漢武帝面前為李陵說了幾句好話,便激怒了武帝,以「誣罔」治罪,判處死刑,後按當時法律改死刑為「腐刑」(閹割),令他終身受辱。
漢人視為「蠻夷」的匈奴,反而懂得尊重和愛惜人才,不但厚待和重用歸降的李陵,對拒降的蘇武也給予生路。有研究者指出,蘇武在北海的生活其實並不像有的史書記載那麼艱苦,最少不致只吃野果為生;他也娶了一個匈奴妻子,生了一個兒子叫蘇通國,後來蘇武把他接回漢朝。
蘇武本人獲朝廷嘉許,但他當官的親人卻也沒有好下場。他的大哥蘇嘉替皇帝駕車,車子下殿階時碰到柱子,車轅折斷,蘇嘉畏罪「伏劍自刎」。弟弟蘇賢跟隨皇帝到河東祭祀,有宦官與駙馬爭上船,把駙馬推到河裡淹死了,皇帝命蘇賢去抓那宦官,他抓不到,畏罪服毒自殺。蘇武歸漢第二年,兒子蘇元捲入一宗謀反案,被朝廷處死。
對着一個有人的弱點和神的權力的皇帝,要做個忠臣真不容易。
(完)
分類:《E週刊》 只道天涼, 報章專欄
漢武要攪掂王皇后,竇太后,擺平兩朝人馬,幾乎冇命,用條命搏上位,係人都神經衰弱,邊個都唔信,勝在果斷,有殺錯冇放過,自己老婆仔女都唔信,更莫講忠臣,正是伴君如伴虎,食得咸魚低得渴,唔撈可保命,如果唔係,就要學陳平,時局混沌唔见人,該說話時方説話,絕唔嘥口水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