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週刊》 只道天涼

天下怨謗

2016年4月14日 《E 周刊》 只道天涼

「自古人臣之聖者,無過周公孔子。周公孔子,亦未嘗無過,未嘗無師。介甫雖大賢,與周公孔子則有間矣。今乃自以為我之所見天下莫能及,人之議論與我合則喜之,與我不合則惡之。如此,方正之士何由進?諂諛之士何由遠?」這段話是司馬光在寫給王安石的一封信中對王提出的勸諫。介甫是王安石的別字。

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起初新法得到較多人的支持,但推行不到一年,便引起了各方非議。司馬光與王安石素有交情,眼見變法盡失人心,於是寫信向王安石提意見。

司馬光的信長達四千字,開宗明義表白是以朋友的身份向王安石提出忠告。他一再稱讚王安石是「大賢」,誇獎他「才高而學富」,「智與賢皆過人」。然後列舉了許多事例,說明因為王安石「用心太過」,變法效果惡劣。接?又引述了先賢從諫納善的例子,指出王安石對曲意逢迎的人親而禮之,對意見不同的人卻辱之逐之,是「自信太厚」。

王安石看了司馬光的信,完全不服氣。他給司馬光的覆信,就是聞名於後世的《答司馬諫議書》。全信只有不到四百字;王安石把司馬光批評他的意見歸納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 以至「天下怨謗」。王安石對這些意見一律拒絕接受,逐一反駁,並表示在推行變法前,早就料到會有很多埋怨的聲音了。

王安石變法終於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後世論者有不同的分析,但大多數都認為原因之一是王安石為人剛愎自用,拒絕接受不同意見,不能團結各方人士,令許多原來支持他的人紛紛變成敵人。他的另一個好友曾鞏形容他「勇於有為,吝於改過」。程頤則說:「介甫性狠愎,眾人以為不可,則執之愈堅。」有的人把變法失敗歸咎於司馬光等保守頑固派的反對。可是,當時的反對派絕不是少數人;除了司馬光之外,還有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文彥博、范鎮等名留後世的飽學之士、朝廷重臣。這些人不可能都代表社會上的頑固勢力和既得利益者。

正如司馬光所說,「方正之士」都反對王安石,他惟有依靠「諂諛之士」。這些人胡作非為,令人們對變法更加反感。程頤說:「熙寧初,王介甫行新法,並用君子小人。君子正直不合,介甫以為俗學不通世務,斥去。小人苟容諂佞,介甫以為有材能知變通,用之。」「君子既去,所用皆小人,爭為刻薄,故害天下益深。」王安石曾經信任的呂惠卿、曾布、鄧綰等,都是聲名狼藉之輩。其中鄧綰有「名句」:「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成為後世專指庸官厚顏無恥的用語。

王安石與司馬光二人還算互相敬重,始終沒有因政治立場相反而加害對方。可是,由他們引起的黨爭,卻在二人死後延續不斷,新舊兩派互相打壓,令朝廷撕裂,政風日壞,加速了北宋的覆亡。

(完)

160414_E

4 replies »

  1. 感覺行先… 唉. 所謂正人君子, 飽學之士也過不了自尊這一關. 國為重還是己為重? 如果舉措是為國好, 何以不甘屈就? 說來說去就是自私嘛. 到最後眼見自己口中的大賢被小人所包圍, 也只是行文指斥, 就可以留萬世之功. 身負變法的, 卻要受無盡後輩指指點點.

    大我小我… 哈哈!

  2. 實質並非如此
    從來改革只在治理措施方面不在政制
    宋朝開國規模是如此只何能將分給皇室功臣后人的利益在在轉向富國強兵呢?
    任何措施只有加重百姓負担。
    接納他人意只有延續既有利益。
    王安石变法,司馬光亦有变法
    皆失敗

閒人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