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4日 《E 周刊》 只道天涼
戰國時代有兩個很會打仗的人,一個叫孫臏,一個叫龐涓。兩人曾經是結拜兄弟,一起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兩人先後到了魏國,同獲魏王重用。龐涓因為妒忌孫臏的才能,竟設計陷害,令魏王以為孫臏謀反。孫臏被處臏刑(又叫刖刑,即剔去兩個膝蓋骨),要裝瘋才逃過殺身之禍。其後孫臏逃到齊國,獲齊王賞識,統領齊軍。未幾,齊魏開戰,孫臏率領齊軍大敗魏軍,龐涓被亂箭射殺。
好人被陷害,吃盡苦頭,終於沉冤得雪;奸人搞陰謀,一時得逞,最後自食惡果:這條公式在古今中外的傳奇故事裡經常出現。同門師兄弟甚至親兄弟互相殘殺,也屢見不鮮。但「孫龐鬥法」故事裡有一個特別的情節:鬼谷子精於卜算,料事如神,早就知道龐涓心術不正,且算得孫臏將為他所害。孫臏原名孫賓,鬼谷子在他下山前給他改名「臏」,就是預告他將受臏刑,又給他一個錦囊,囑他危急時打開。孫臏裝瘋避過一死,就是那錦囊教的。
既然鬼谷子預知自己兩名愛徒會互相殘殺,一個將成為瘸子,另一個將死於非命,應當十分痛心吧,為什麼他不設法防止悲劇發生呢?他明知兩人一起到官場裡競爭會導致兄弟鬩牆,為什麼不及早制止他們呢?如果他只讓兩人當中的一人去魏國,孫臏便不會被誣陷,不致失去雙腿了。為什麼老人家沒有這樣做呢?
這問題的答案可能是:天命不可違。鬼谷子可以預知天命,卻不能改變天命。鬼谷子知道,孫臏失去膝蓋,但可以保住性命,最後成功復仇,這一切都是天命注定,不可改變;他授孫臏錦囊,也不過順天而行吧了;即使沒有錦囊,孫臏仍是可以脫險的。再說,老人家可以怎樣阻止兩人相鬥呢?誰會願意退下?鬼谷子自然知道,以龐涓的性格,他是不可能被勸退的;如果勸退孫臏,豈不埋沒了人才?
相信天命的人,也會相信天理,相信行善者必得天助,行惡者終遭天譴。正直的孫臏最終消滅了奸詐的龐涓,這就是天理。孔子說:「君子有三畏」,首先要「畏天命」,就是要相信天理,知道要行善積德,不要作惡害人,這就叫做「天良」。天良和天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傷天害理的人和事老是沒得到應有的懲罰,人們便會對天理失去信心,社會將陷入天良泯滅的危機。
孫臏和龐涓的故事,我早在六十年前便聽過,是從麗的呼聲「方榮講古」的節目聽到的。那段古叫「孫臏出世」。事隔多年,方榮講的故事情節,我已忘記得一乾二淨了。但上了年紀的人,如果當年有收聽方榮講古,大概也會和我一樣,記得方榮在每次節目結束前都要說:「唔怪得因果裡頭有一句,叫做『……』(每次引述不同的一句話)。講到呢處夠鐘,與各位請請。」
方榮引述的「因果裡頭」的一句話,每次不同,但每一句的意思總離不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天理。
(完)
分類:《E週刊》 只道天涼, 報章專欄
善惡到頭終有報
讚讚
蘇秦,張儀,師出同門,心有默契,相對反能相成
孫臏,龐涓,師出同門,卻是另一種結局
孫臏被人無間道,刖足保命,相對成仇,至死方休
如書中說: 相交須是懷忠信,莫學龐涓自隕身
讚讚
可惜,尚未降落到香港中樂團!冤枉yayayayaya……..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