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日 《堂前》
「當我還是小孩時,香港社會還有很濃厚的中國文化風俗。」曾鈺成把小時候的記憶娓娓道來。
已經消失的文化風俗
「很久以前,在街上,時常看到有人穿著旗袍,所有人都不會覺得很奇怪。至於每逢過年過節,必定穿華服,尤其是新年以及婚喪二事。」曾鈺成說道。
曾鈺成所描述的這個社會,我沒有機會親身經歷,但讓我為之嚮往。衣食住行,乃生活之基礎,衣著,也是最直接能體現出民族的文化底蘊。西裝,體現歐洲人的端正;和服,表現日本人的謹慎;華服,反映中國人的飄逸。只是中國現今沒有代表自己民族的服飾。
「當時我有長衫、長棉袍以及馬褂。長衫是過年過節才穿,而長棉袍則是一到冬天就會穿,那時候我覺得這是很習以為常的事。」
誠如曾鈺成所言,以前的人覺得習以為常,是因為人們生活在文化氣息濃厚的環境,所以他們不曾刻意去了解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行為舉止是否體現中國文化。反而,現在很多人努力推廣中華文化,原因是大環境轉變太多。值得慶幸的是,人們可以通過更多角度與途徑了解中華文化。
為何經常穿中山裝?
很多人一定會有這個疑問,包括我,就是好奇曾鈺成為什麼常穿中山裝?
曾鈺成笑言:「這是個很有趣的故事。」
幾年前,曾鈺成還是培僑中學的校監,夫妻二人曾被邀請在學校典禮上表演。曾鈺成唱歌,而他太太就跳中國舞。但他們遇到一個難題,太太穿華服跳中國舞,那曾鈺成該穿什麼去配合呢?之後就去訂做了一套改良過的中山裝。
只是沒想到,在演出前,曾鈺成的太太因為意外受傷,結果沒有演出。而那件訂做的中山裝,也就一直沒有機會穿。
無心插柳柳成蔭
直到有一次曾鈺成穿上這件中山裝到立法會,竟然大受好評。現在,無論是在立法會上,還是出席其他公眾場合,中山裝都成為了曾鈺成的一個標誌。
他坦言:「中山裝適合不同場合穿。扣上紐扣,可以予人正式莊重之感,卻不像西裝般拘謹;解開紐扣時予人簡單平和之感,卻不失大方端正。」
這也是曾鈺成為什麼喜歡穿中山裝的原因。
當被問到應當如何在香港推廣華服的時候,曾鈺成一語中的:「想要在香港推廣華服,不單在舞台上表演時可以穿,最重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穿。古代華服闊袍大袖,如果服裝成為妨礙日常生活的障礙,那就難以推行了。」曾鈺成建議,應該設計一套「既有中華文化,也符合現代生活」的服裝。
的確,推廣華服並不能離地而為,不能將古代服飾原封不動地套用在今天。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要適合現代生活,當中的平衡藝術,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既是對智慧的考驗,亦是時代賦予的使命。
撰稿: 蔡岳凌
編輯: 黎展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