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8日 《都市日報》 曾心傾訴
「自由行」計劃雖然為香港帶來經濟效益,但亦引起市民關注內地遊客對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早前與香港道教聯合雲泉學校的同學暢談,同學除了對「自由行」引起中港矛盾的議題感興趣外,並問了我為何由「為人師表」的教師及校長,轉變成為議員的心路歷程。
成為議員的歷程
學生:你曾經擔任教師和校長,你受到甚麼啟發令你成為議員呢?
曾主席:中英兩國政府於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後,香港市民熱烈討論香港回歸後的發展,當時任教師的我也不例外。自1985年起,我亦積極參與草擬《基本法》的諮詢活動。至1991年,立法局開始以直接選舉方式選出部分立法局議員。我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於1992年成立了我們的政黨。
在1995年,我首次參選立法局議員但落敗,使我明白到如要積極參選,必須加強在社區的工作及增加與市民的溝通,不能一邊擔任校長,一邊參選,所以我最後決定辭任校長,專注參選工作,並於1998年的立法會選舉,經地方選區直接選舉成為議員。
遊客的態度
學生:有香港市民認為內地遊客沒有禮貌,不應讓他們到訪香港,你對此言論有何看法?
曾主席:我認為並非每位內地人都沒有禮貌,正如並非每位香港市民都有禮貌一樣。難道當各地訪港遊客入境時,我們都要對他們進行面試,待核實遊客有禮貌才容許他們入境嗎?待人有禮是生活習慣,培養有禮貌的習慣是需要時間的。如果我們覺得來自某地方的人無禮,便給予他們不平等的對待,甚至禁止所有當地人來港,我認為這做法是不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