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2014 AM 730 《鈺成其事》
日前出席一間中學的慶典,獲贈書法條幅,內容是「允執厥中」四個字。
這四字來自上古。據《虞書‧大禹謨》所載,舜傳位給禹時,說了四句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傳說當堯把帝位讓給舜時,就把「允執厥中」四字作為修心之法,傳授予舜;舜傳位給禹時,再在前面加上十二個字。這十六個字,被後世認為是中華文化經典中最早記載的「心法」,是「儒學之精髓所在」。多位大師都曾鄭重其事地對這「心法」作解釋,以及說明它的重要意義。
古代漢語的一個特點是簡略,所以易於記誦。但也正由於簡略,往往意義十分隱晦;加上一字多義,所以同一段文字,可能有多種解釋,令人無所適從。在網上找到這「十六字心法」的如下語譯:「人民的意念是難以安撫的,道統的思慮是微妙幽深的,想要傳承道統,最精粹也獨一無二的方法,那就是信守中庸之道。」
這試圖把原文裡各個重要單字的含義直接用現代詞語來表達的「語譯」,顯得膚淺、牽強。讀了它,人們不可能領略出甚麼精闢的道理,沒法明白這幾句話為甚麼會是儒學精髓。特別難以理解的是前面三句話的意義以及它們和最後一句之間的邏輯關係:如果「信守中庸之道」就是這「心法」所包涵的重要訊息,那末舜為甚麼要在堯傳給他的「允執厥中」之前多說那幾句話呢?
在我找到的有關「十六字心法」的論述中,朱熹《中庸章句集注序》的分析看起來最深刻、最有啟發性。朱熹把「人心」和「道心」分別解釋為「人欲之私」和「天理之公」:人心「生於形氣之私」,是以「危殆而不安」;道心「原於性命之正」,是以「微妙而難見」。一個人不會完全沒有私欲,「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也不會完全泯滅天理,「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如果兩者之間的矛盾處理不好,「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天理之公就會被人欲之私所埋沒。所以要明辨公私、秉持公正,這就是「精」和「一」,也就是「擇善固執」;然後才引出「執中」的道理。
限於國學水平不高,我的理解只是十分模糊,還望有高明賜教。
分類:《AM730》鈺成其事, 報章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