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2013 AM 730 《鈺成其事》
不少人認為,香港今天爭拗不斷,以至各方面發展停滯不前,禍源是「泛政治化」,即不論甚麼問題,包括許多本來純屬經濟或民生領域的問題,都給引入政治因素,變成政治問題。如果要返回健康發展的正軌,撥亂反正之道,就要去政治化。
如果「政治化」真的是我們發展的最大障礙,我們要「去政治化」,便首先要弄清楚,「政治化」是甚麼一回事,它為甚麼會出現,怎樣可以避免?
就廣義來說,在今天的社會環境,經濟民生問題「政治化」是必然現象。多建房屋以改善市民居住條件,是民生政策,但要覓地建屋,到處都會遇到阻力;如何化解各種阻力,就是政治問題。同樣,處理垃圾,是民生政策;爭取某地區居民不反對擴大該區的堆填區,就是政治問題。開放「自由行」,是經濟政策;怎樣處理自由行旅客和本地居民的矛盾,就是政治問題。其他不論產業發展、經貿合作、文化、教育、扶貧等任何領域的經濟民生政策,都會涉及各方利益的矛盾,必須處理好這些矛盾,政策才可順利推行,這就是政治。就這個意義來說,「泛政治化」是無可避免的,政府應該積極面對,埋怨只是無能的表現。
不過,「政治化」還有一個狹隘的含義,指議題被對立的黨派利用為互相攻訐的話柄;不論甚麼議題,總是對人不對事,凡是對方支持的,我方就要反對。這種「政治」,就是黨派之爭。奧巴馬的暢銷書《無畏的希望》一開頭就談到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對立狀況:事無大小,兩黨必定採取互相排斥的立場,針鋒相對,不肯磋商,拒絕妥協。奧巴馬指出,美國正面對多項巨大的挑戰,卻被這瑣屑無聊的政治所困擾,無法為處理重大問題建立有效的共識。
奧巴馬對美國政治的這番批評,應該引起我們很大的共鳴。特區政府近年要推行的種種政策,儘管是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往往由於黨派之間不斷爭拗,以至決策延誤、歲月蹉跎。眼見新加坡和上海等競爭對手一個個政策出台,一項項計劃上馬,我們卻不停內鬥,一事無成,不少香港人自然會問:我們怎麼不可以多做實事,少搞政治?
分類:《AM730》鈺成其事, 報章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