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2013 AM 730 《鈺成其事》
卡特1976年當選美國總統後,他的一名年輕助手Patrick Caddell向他建議:「要贏得民眾支持,必須不停打選戰,不停跟對手較量,不停爭奪民意。」這是第一次出現「不停的選戰」(the permanent campaign)這說法。
卡特並沒有完全聽從這名助手的意見,結果他競選連任失敗了。下一任總統列根,十分重視不停的選戰。之後的克林頓總統,更把不停的選戰推到新的高峰。他和白宮的核心人物,每天都要花上大量時間應付傳媒,保證傳媒報道的消息對總統有利。他們不停地做民意調查,拿民調結果作為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據。
布殊競選總統時,批評克林頓只按民調制定公共政策,缺乏長遠目光,缺乏原則理念。可是在當選後,布殊卻變本加厲地搞不停的選戰 。《時代》雜誌政治評論員Joe Klein在2005年發表題為The Perils of the Permanent Campaign的文章,指出布殊總統很多重大決定都不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是為了打選戰。布殊最受非議的決定──出兵攻打伊拉克──也是一項選戰工程:他決定出兵不是出於國際政治或戰略的考慮,只因兩個月後就是國會大選,而民調顯示,由於911事件的效應,強硬對付伊拉克可以贏得人心,對共和黨在大選有利。他沒有對攻伊做過仔細部署和認真評估,只是跟從民調結果,倉卒作出決定。這一決定,給伊拉克人民造成重大災難,而美國也付出了沉重代價。
奧巴馬未做總統時,對不停的選戰顯得深惡痛絕。他競選總統前出版的暢銷書The Audacity of Hope(中譯《無畏的希望》)多次批評布殊不顧國家整體和長遠利益,只懂經常打擊政治對手。他在競選總統時誓言,要把美國政治從不斷搞兩黨鬥爭拉回正軌,讓兩黨齊心為國家整體利益效力。但他當選後,還是不得不首先考慮自己的民調評分;有統計指奧巴馬的第一屆政府做的民調比布殊還要多。美國的政論者慨歎:不停的選戰在延續。
正如Klein指出,不停的選戰已成為美國政治的常態,沒法擺脫。這是美國政治最為人詬病的問題。在走向普選的時候,香港政治似乎正在步美國後塵,滑到「不停的選戰」歪路上。我們可能比美國更壞,因為我們沒有美國的民主實踐經驗。
分類:《AM730》鈺成其事, 報章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