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明報》專訪
曾鈺成在立法會大樓辦公室裏的紅木書架,古色古香,密密麻麻的放滿了中英文書籍。那邊廂,坐在沙發上的曾鈺成笑瞇瞇的拿着他的電子閱讀器,笑言這才是他真正的書架。大讚電子閱讀器方便快捷之餘,曾鈺成說他現在看的書可分為兩類:無聊的和嚴肅的。他有所憂慮,若談無聊書的話怕不足為法;
談嚴肅書又怕悶壞讀者。然而讓我們從認識曾鈺成的閱讀光譜為起點,了解這個香港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的所思所感,也從中看到他對香港未來的看法與想像。
文:吳世寧 圖:黃志東、網上圖片
曾鈺成口中的「無聊書」,指的是懸疑小說。
行俠仗義的英雄無懼強權,捉拿歹徒,老是打不死的情節自然超現實,但是他看得津津有味:
「作家Lee Child 筆下的英雄人物叫做Jack Reacher, 早前上映的電影由Tom Cruise 扮演他。他是退役憲兵,很正義,常常抱打不平,也不受官僚的繁文縟節約束。」另一英雄人物叫做Scot Harvath,是作家Brad Thor 筆下的人物,身手好、機智、心狠手辣,專門對付恐怖分子。
懸疑仗義小說「無聊」讀減壓
曾鈺成解釋此類間諜懸疑小說自911 後如雨後春筍出現,某程度也反映了當今美國充滿恐懼的社會現況: 「由Brad Thor 所寫的小說Black List講美國情報工作是如何的無孔不入: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在政府監察之中,如果發現你少交了電費水費,他們可以透過查你的親屬朋友的水費單支出會否增加,而查出你去了誰人家中住。」
「所以,當斯諾登事件發生時,我便想,嘩,怎麼跟小說情節這麼像。」曾鈺成說。所以,以奇巧情節取勝的科技懸疑小說可作為一個理解美國政治社會的切入點,然而,就個人而言,曾鈺成說讀這種「無聊書」是一種很好的減壓方法:
「從小開始我們都愛看行俠仗義的故事。有時在日常生活見到太多無趣和不公義的事情,代入在這些伸張正義的故事裏, 是一種很好的escape。」
至於嚴肅的書,則是有關民主及普選的學者著作。「相信今天大家關注的問題也一樣——香港的普選問題。但是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走向普選?普選時要做什麼準備?普選後要面對什麼問題?」曾鈺成說。他所選的書籍,涵蓋了整整數十年對民主的思考沉澱:從上世紀末大家對民主的樂觀肯定到現在對民主的疑惑詰問。日本學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著的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當年出版後激發起熾熱討論。他斷言人類發展已到終結之時,因為人類已找到最理想的制度:民主。「當時90年代初,由於蘇聯解體,東西德合併,有很多前蘇聯國家也走向民主之路,許多像福山這樣的學者對民主十分樂觀,認為在資本主義下的民主制度已取得全面勝利」。
同樣肯定民主成就的是諾貝爾得獎者、印度經濟學家Amartya Sen,他致力研究印度的經濟及民主關係,並發現自從民主制度在印度實行後,資源得到比以往更合理的分配,饑荒因此減少,所以他認為二十世紀人類最大的成就,就是證明了民主是最好的制度。
不過隨着資本主義社會愈趨成熟,有關民主的論述也出現轉向。曾鈺成認為,自從08 年金融海嘯爆發後,許多學者開始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甚至民主制度產生了疑問。「許多學者認為08年的金融危機根本是一個華爾街的大規模金融騙局來的。銀行家先設計有毒的債券,騙一般人的錢,出事後要靠美國政府出錢才能挽救銀行,然後這些銀行家不用受牢獄之苦之餘,還可以分花紅!」曾鈺成認為,即使在美國這個成熟民主國家,仍可出現官商勾結和貧富懸殊的問題。
推介之書民主解決所有問題?
他讀的書,重新探討民主理念,像是牛津社會學教授Stein Ringen 所著的What Democracy is For: 「作者認為民主不應是目的,它是一種手段,真正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他認為自由是最重要的;然而要保障各人自由,必須先實踐經濟民主,不然的話因財富不均仍會造成不平等情,好像是窮人孩子讀不起收取昂貴學費的好學校。」
另一本曾鈺成推介的書是由諾貝爾得獎經濟學家Joseph Stiglitz 所寫的The Price of Inequality,作者以大量研究和調查,發掘美國種種不公平現象,並說明這些現象如何危害美國的未來發展。
曾鈺成說: 「這些書提醒我們,普選和民主不能解決我們所有問題。民主制度的最大問題是,政客往往會把選民的短期要求放在國家的長期利益之上,令政府因為怕得罪選民而不敢實施長遠政策:像是加稅、或者減福利開支等等。」
曾鈺成說, 另一本書有着大剌剌標題的Democracy Kills: 「作者認為許多實行民主的國家也出現很多問題。他在第一頁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倘若世界將有大災難,而地球上只剩下兩個安全的國家:古巴及海地。你會如何選擇?一個有民主但貧困的國家,還是一個極權但是經濟穩定的國家?」
中國學者談民主:一人一票制度
除了西方有關民主的論述,曾鈺成也同樣關注中國內地學者的著作。他說: 「我想現在中國沒有人會反對發展民主——然而大家爭論的是,可不可以走一條具中國特色的民主道路?」他書架上陳列的,有早前來過香港演講的內地學者余可平的訪談錄《民主是個好東西》,支持中國走漸進式的民主; 有潘維的《法治與「民主」迷信》,堅信法治比民主重要;現為中大政政系講座教授的王紹光,在著作《民主四講》中更說到一人一票為基礎的制度應叫作「選主」而不是民主;最民主的做法應該是抽籤決定誰可當議員。
曾鈺成認為,內地關於民主的討論比香港更廣泛更深入: 「當然你未必全部認同他們的觀點。但是他們對民主的看法,值得供我們參考。」
最愛之書談政客為何淪為政客
問曾鈺成最鍾愛的一本書,他想一想,低頭用手指掃掃iPad,翻出了奧巴馬的The Audacity of Hope。奧巴馬的言語魅力眾人皆知,這本在他選總統前出版的書使他頓時人氣急升,令奧巴馬開始萌生選總統的念頭。然而曾鈺成喜歡的並不是他對美國的信念和期許。他常常重看的一章講Politics,講政客為什麼淪為政客: 「自從奧巴馬當上參議員後,許多以前的熟人開始跟他疏遠。他們覺得他從政以後,變得奸狡及口說無憑。」
所以奧巴馬在此章節解釋為什麼政客難以以真誠待人。其中一個因素是傳媒: 傳媒喜歡soundbite,喜歡製造話題,從政人物只要說錯一句話,對他政治生涯的影響可比幹十年壞事更大。因此從政人員一字一句也須經過反覆思量,如此一來,真誠還在嗎?
後記——自由與公義
曾鈺成所讀的書,一輕一重,然而無論是英雄人物抱打不平行使公義,或是學者調查研究再發表理論,兩者所關注的,同樣是個人與社會、自由與公義,出發點源自對人性的信念與對未來的希望。民主普選不是萬靈丹,民主社會仍有一籃子問題, 然而我們都需要大膽妄為的希望,audacity of/to hope,敢於走出那一步,達成「手段」,不然的話「手段」從來未實行,目的又那會達到呢。
「作家Lee Child 筆下的英雄人物叫做Jack Reacher,早前上映的電影由Tom Cruise 扮演他。他是退役憲兵,很正義,常常抱打不平, 也不受官僚的繁文縟節約束。」
輕鬆與嚴肅
曾鈺成稱他現在看的書籍主要有兩類:輕鬆的偵探間諜小說和嚴肅的學者著作。
如果一個人的衣著,可辨別他的生活態度和品味,那麼一個人的書架,就是一道屬於他的隱藏風景。
無聊書:監察人民
美國作家Brad Thor 所著的小說Black List 講述了監察人民日常生話的美國情報局工作。
參考書籍:普選「選主」
王紹光教授認為一人一票的普選所體現的不是民主,而是「選主」。
推介書籍:民主疑惑
Democracy Kills 一書開頁便問讀者會選擇到無民主的古巴還是有民主的海地居住。
最愛書目:講政客
奧巴馬的The Audacity of Hope 是曾鈺成最喜愛的一本書。
推介書籍:揭露不公
諾貝爾得獎經濟學家Joseph Stiglitz 在The Priceof Inequality 中揭露了美國社會種種不公平現象。
欣賞書籍:中國式民主
支持中國走漸進式的民主的內地學者余可平的訪談錄《民主是個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