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6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汪洋去年十二月就任廣東省委書記不久,便提出「要以世界的眼光和戰略思維來謀劃和推進粵港澳更深入的合作」。為深化粵港澳合作,汪洋先生牽頭組織了被形容為「廣 東省有史以來力度最大、涵蓋範圍最廣」的研究。研究的主題,是在全面深化CEPA的基礎上,更充分地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盡量消除三地之間制度和行政上的藩籬,促使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往來暢通。研究人員給這個構想中的型態起了個新名稱,叫做「粵港澳特別合作區」。
廣東省最高當局的這些新動態,一方面說明他們充分認識到要回應「全球化」挑戰的迫切性,正不遺餘力地謀求加強區域合作;另一方面也說明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在「一國兩制」之下對區域合作所發揮的作用,粵方十分重視。
根據傳媒的報道,廣東省官員和研究人員都看到,建立「特別合作區」要克服的障礙,包括內地和港澳之間在制度上存在的差異。例如廣東省社科院院長梁桂全指出:「粵港澳合作的深化和融合,本身就是一場制度的變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說:「合作區的主要障礙在哪裡?在我們,不在港澳。我們礙於政治體制,一國兩制,我是社會主義,他是資本主義。」
在探討區域合作的時候,粵方人員總會把「港澳」視為一體。事實上,港澳之間的制度差異,遠小於兩個特別行政區與內地的差異。單從這一點來看,港澳兩地加強合作,要克服的困難和障礙應遠少於粵港(或粵澳)合作。然而,港澳兩地政府似乎對合作並不積極。兩地過去長期分別由英葡兩國實行殖民管治,固然談不上建立策略性的合作關係;回歸之後,仍是各自為政,兩地關係至今未有顯著的發展;兩地政府之間,並未有建立像粵港之間的高層次合作機制。
其實,在民間方面,港澳之間的關係一直十分密切。不少香港居民是在澳門長大的;兩地居民往返兩地之間,十分頻繁。在投資方面,近年香港在澳門的直接投資比重雖有下跌,但香港仍是澳門外來直接投資最大的來源地;澳門居民亦以香港為首選的境外證券投資地。但是,由於兩地政府未有樹立積極促進兩地交流的觀念,居民在兩地之間往返、求學或就業,仍要面對不少沒有必要的障礙。
港澳兩地可在多方面優勢互補,達致雙贏。澳門可透過加強與香港合作,提升專業及其他服務業的水平,並發展博彩業以外的產業,實現產業相對多元化的目標,強化其與葡語國家交住的平台角色。至於香港,可將其服務業的腹地延伸至澳門,擴展其服務業市場;此外,亦可緩解香港結構性失業以及營商成本過高的問題。
澳門經濟近年的快速發展,令不少港人覺得受到威脅,例如擔心香港的會展業務被澳門搶去了。但換一種心態、換一個角度來看,澳門的發展,正為港澳合作創造更廣闊的空間。港澳兩地若攜手合作,謀求共同發展,一定可更好地利用兩地的資源,開創更多的商機,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本著這個信念,民建聯最近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探討港澳經濟融合的未來發展,提出有關促進融合和建構「經濟社會共同體」策略的多項建議,希望得到兩地政府的重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