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9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本周初在報章上撰文指出,一個成熟的燃油市場對中國愈來愈重要,而香港有健全的法律和管理體制,「隨時可以發展燃油衍生市場」。曾俊華並認為,建立燃油期貨平台,將大力推動香港發展商品市場。
早在去年七月,民建聯便發表了《香港設立石油期貨市場建議書》,提出特區政府應盡快向中央爭取在香港設立石油期貨交易市場,既有利於推動香港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又可協助國家成為區域石油定價中心。
民建聯的報告指出,中國需要建立一個穩健的石油期貨市場。但是,目前人民幣資本賬仍未完全開放,內地市場經濟推行歷史尚短,市場化程度不高,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仍有待進一步發展及完善。同時,內地政府對部分石油產品仍實行價格管制,行業壟斷尚未消除;加上內地的期交所監管力度和經驗不足,期貨市場發展尚未健全,這種種因素,成為在內地發展石油期貨市場的很大障礙。
比較之下,香港具有發展石油期貨市場的多項優勢。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擁有豐富的市場經驗、健全的規管制度、優秀的專業人才、高效率的銀行體系和良好的風險管理,又具有與倫敦和紐約兩大石油交易中心互為補充的時空優勢,結合中國作為世界第五大石油生產國、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以及國家的石油煉化規模和石油儲運條件,香港完全有潛力成為新的國際石油交易中心。
民建聯的報告,立即引起上海方面的高度關注。報告發表後不久,《上海證券報》(去年七月十九日)以「業界熱議香港是否適合開石油期貨」為題,報道多位「權威人士」對民建聯建議的看法,其中雖提及建議得到中國能源網總裁韓曉平和香港敦沛金融推廣董事劉艷玲的支持,但絕大部分篇幅是詳盡地引述反對意見。例如「上海一位石油領域的官方人士」說,「香港既不是(石油產品)集散地,也沒有消費者,更沒有生產者,有的只是投機客」,因此「建石油期貨市場的現實基礎比較欠缺」。
這位上海官員又說,「對內地油企和國家戰略來說,石油期貨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能否形成一個現貨價。內地建石油期貨市場所形成的價格有利於內地優化石油資源配置,但在香港建的話,除了成為投機者的天堂外,不能給內地石油市場帶來實際的指導意義。」
該報又引述「中國石油期貨方面的權威人士、老上海石油交易所總裁」楊景民說,中國需要一個綜合性的石油市場,而這個市場還是放在上海最合適。「一方面,上海有石油交易的經驗和基礎;另一方面,這裡是金融中心,交通便利,靠近沿海,附近還有交割庫。」
為什麼上海的權威人士強烈反對期油市場設在香港?看看《上海證券報》去年七月十三日的另一篇報道,便會恍然。該報道說,「多年來各方都在石油期貨市場的籌備方面悄然『暗戰』」;上海期貨交易所已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石油期貨申請,大連商品交易所也在積極研究石油期貨品種,而泰山石化則在廣東打造另一家有可能成為定價中心的華南石化交易中心。報道說,「民建聯此次遞交的報告不啻要給當前的『暗戰』各方引入一個新的強大的競爭者。」
這篇報道還煞有介事地引述「一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說,去年上半年北京大學舉行了一次內部研討會,重點研究把香港納入石油期貨備選地。出席研討會的有不少重量級人物,包括香港金管局高層和國家發改委官員。所以,報道說,香港設期油市場的建議,「似乎並不完全是香港的一廂情願」。
「暗戰」也許是誇張,但競爭肯定已開始。特區政府如果認同民建聯的建議是對香港和國家都有好處,便要立即採取積極措施去爭取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