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雙龍會

開放資訊,傳媒贊賞

2008年5月15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四川大地震發生翌日,一場聲勢浩大的賑災行動即在香港迅速掀起。特區政府決定撥款三億元,支援抗震救災,並由消防處和衛生署成立專業救援隊伍,隨時候命奔赴災區協助救援工作。廣大市民自發地通過各種途徑,為賑災救人捐款、捐物、捐血。民建聯十三日下午在銅鑼灣鬧市開設的一個賑災籌款站,市民踴躍捐輸,由幾歲小孩到七八十歲長者,都慷慨解囊;三個籌款箱收到的捐獻,從角子硬幣到千元大鈔,不幾個小時,已籌得超過七萬元的捐款。這樣的成績,即使以香港市民素來樂善好施的標準來衡量,也是十分突出的。

香港市民對四川大地震高度關注、對賑災籌款踴躍支持,傳媒所發揮的作用不能低估。電視不停播放的畫面,以及在報章上佔了大量篇幅的圖片和報道,讓人們及時地、真切地體會到災區被蹂躪的嚴重程度,感受到災民失去親人和家園的悲痛和無助,體會到救災和重建工作的迫切和艱巨。這些極具震撼力的訊息,足以牽動每一個香港市民的心。

傳媒對這次大地震及時而詳細的報道,反映了內地政府處理災情訊息的開放政策。地震發生後不到二十分鐘,新華社已向全世界發布了有關消息,並且持續報道災情和救援行動的最新發展。中央電視台中斷了正常節目,滾動式播放災區最新實況。境外傳媒包括香港各大傳媒很快便可以前往災區,自由進行採訪活動。這個局面,跟三十二年前中國政府處理唐山大地震訊息的手法,真有天壤之別。當年同樣是七點八級的大地震,整個唐山市一夜間被夷為平地,但中國政府封鎖消息,災區情況包括傷亡數字一直不予公布,結果是猜測代替新聞,謠傳代替報道,至今仍為人詬病。

事實證明,中國政府在這次四川大地震採取高度透明開放的傳媒政策,效果完全是積極的。首先,傳媒的報道使大地震立即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國內,全國人民把迎接北京奧運激發出來的愛國情懷,化為支援災區的團結力量,全國掀起一片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熱潮。國際上,各國政府和人民看到災情慘重,幾乎一致地表達了他們的關懷和慰問,並且紛紛表示願意為救災提供各種援助。

另一方面,國際傳媒有關這次地震的報道和評論,大部份都十分正面。地震發生的第二天,英國《泰晤士報》便發表署名文章,盛讚中國對救災作出了快速反應;英國廣播公司在頭條報道了地震的救災進展,同樣稱讚中國政府救災迅速、高效;德國、瑞士和紐西蘭等國家各大媒體在顯要位置報道了災情,並且肯定了中國政府及時披露資訊、高效率組織救災工作以及應對災害危機的能力。

馬來西亞英文和中文報紙均以大篇幅報道地震災情及救援情況;泰國國家電視台《午間新聞》節目就四川地震採訪了中國駐泰國大使館代辦,報道了最新的災情以及中國救援工作的進展情況。先前在西藏問題上顯得對中國有極大偏見的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也以同情的態度,對災情作了客觀的專訪報道。

外國傳媒對災區情況有很正面的報道,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中國政府對災情的回應和救災工作贏得人心。中央政府在地震發生數小時內已成立專責救災小組,胡錦濤召開政治局會議,溫家寶親赴災區指揮救災,並走到營救死傷者的第一線。

這些情景,中外傳媒有目共睹,自會感到贊賞。但是,中國政府從一開始便對災情開放資訊的政策,也是贏得國際傳媒善意的一個重要因素。這跟先前在西藏暴亂事件中對境外傳媒的防範抗拒態度所產生的消極後果,形成強烈對比。(完)

20080515_ST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