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雙龍會

副學士應面向提高就業能力

2007年11月22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自特區政府在本世紀初制訂提高大專教育入學率的政策以來,各院校提供的副學士學額迅速膨脹。至目前,本港每年有二萬多名副學士畢業生,他們的質素和出路,自然成為引起廣泛關注的問題。

大部份副學士畢業生,可能都要求升讀「銜接學位」。然而,要本港的大學為大部份副學士畢業生提供銜接學位,在現實上是否可行呢?是否符合整體社會的需要呢?必須看到,即使我們把香港的學位課程膨脹一倍,把普及程度由目前的大約百分之十八增至百分之三十六,以至可躋身於世界最先進的水平,仍將有四成以上的副學士畢業生不能在本地升學。通過開辦副學士和其他副學位課程以普及大專教育,不可能變成普及學士學位。

對於副學士課程的發展方向,美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副學士教育是美國首創,並且在美國已發展得比較成熟和完善。提供副學士課程的美國社區學院,最初是作為四年制大學的初級階段興辦起來的,其主要目的是為大學的高級階段輸送優秀的學生,因此課程設置圍繞著普通教育開展,職業教育的內容微乎其微。

但在二次大戰後,隨著科技和經濟的迅速發展,美國社會需要更多的技術工人和專業技術人員,激發了高等教育結構改革,而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加速社區學院的發展,作為培養技術工人、初中級技術人員和服務業所需要的各種人才的機構;社區學院承擔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功能。

今天,全美國有一千多所社區大學,提供的副學士課程,可以分為「轉學學位」和「職業學位」兩類,分別面向升學和就業。但職業學位所佔的比例遠高於轉學學位,而職業學位的畢業生出路很好,他們的就業率和工資水平,都比一般高中畢業生優勝得多。

職業學位的畢業生之所以受僱主歡迎,主要因為他們能掌握職業技能,學以致用。畢業生的這些優勢得自社區學院有針對性的教學工作,著重對學生運用先進科技和職位上的技能的培養。同時,課程設置都是在充分的社會調查基礎上確定,而教學模式亦強調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實習課程佔總學習時間一半或更多,由企業派專人指導。例如學習秘書專業的學生,要到辦公室當見習職員;學習建築專業的,要到建築工地實習。參加實習的學生可獲得一定的報酬,企業更可從實習生中物色僱員人選。

香港的副學士教育,起碼可在幾個方面參考面向就業為主的美國社區學院的做法。第一,在教學安排上,減少理論、增加實踐。可多在課程中加入實習計劃,讓學生取得工作經驗,並對自己所學的科目的相關行業有所認識;政府應帶頭並鼓勵商業機構和社會團體,為副學士生提供實習機會。

第二,為了令提供的副學士課程更能反映社會的技術變化和經濟結構改變,政府應協助院校對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才需求等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以確定副學位課程所要培養的核心職業能力,並以此為設計課程和編寫教材的依據。
第三,政府亦可參考美國的做法,善用學分制:美國社區學院的副學士學位,全部採用學分制,一方面可以透過學分確認副學士的學歷,同時也給予學生較大的靈活性,按各自的條件和需要,提早或延遲完成學分的時間。 (完)

20071122_ST

1 reply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