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5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中文《維基百科》裏有「公民起動」一個條目,內容只有百餘字,全文如下:
「公民起動是香港一個地區政治組織,由前立法會議員何秀蘭成立,活躍於灣仔區」。
「七一大遊行後始成立的『公民起動』,於二○○三年灣仔區區議會選舉中獲得勝利。五位候選人中有三位當選,當選人是渣甸山選區的陳耀輝、軒尼詩選區的鄭其建(現已退出)及修頓選區的金佩瑋」。
在二○○三年區議會選舉裏勝出的公民起動成員,除了在灣仔區的三人之外,還有他們的召集人、在中西區觀龍選區擊敗葉國謙的何秀蘭。他們四人,以及沒有當選的另兩名公民起動的候選人,都有「空降」的共同特點:在選舉前,他們從沒有在選區裏工作過;他們高調地聲明,他們參選,是要「挑戰左派勢力」,不讓一直在區內經營的「傳統左派」當選。他們有五人選擇在「傳統左派」勢力較大的灣仔區參選,提出要「解放灣仔」。結果,他們勝利了。
轉眼間,區議會的四年任期即將屆滿,換屆選舉在三個多星期後便要進行。新一屆選舉共有九百一十四人參選,這是回歸以來最高的參選人數。許多現任的區議員,都競選連任,這是十分自然的:按過去兩屆選舉的紀錄,議員競選連任,成功率超過八成,遠高於新參選者。但是,四年前空降勝出的公民起動區議員,只有早已脫離了公民起動的鄭其建,以獨立人士身分競選連任,其餘都放棄了再次參選。
上屆選舉之後,公民起動以勝利者的姿態成為傳媒追訪的熱門對象,被不少論者視為香港的新興政治力量。除了召集人何秀蘭外,最吸引傳媒注意的,是他們當中得票率最高的陳耀輝。任職建築師、屬「典型中產階級」的陳耀輝在一篇專訪裏表示,是當年的「七一大遊行」令他決心參選,爭取「在社區做事」;他希望有更多專業人士進入議會,改善議會文化。二○○四年的立法會選舉,陳耀輝以獨立人士的身分參加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功能界別選舉,可惜在六名候選人中得票最低而落選。
在眾多空降選區而藉着「七一效應」贏得席位的區議員中,陳耀輝似乎並不是純粹為了「踢走保皇黨」而參選的。他對議會工作顯得懷有一番抱負,而且在過去一屆裏作過不少獨特的貢獻。他曾經向傳媒表示,他參選時「花很多心機寫政綱」;有認真讀過他的政綱的人,確實對他的理念和心思大表讚賞。他在灣仔區議會裏擔任了市區更新專責小組主席,對區內的發展和重建項目自是提供了不少專業意見。然而,這樣一位具有專業背景、懷服務社區抱負的議員,現在還是決定不再留在區議會工作,儘管區議會的職能來屆將要擴大,而灣仔區還有大量備受關注的市區更新項目將要進行。四年前精心擬就的政綱,這位建築師究竟落實了多少呢?
陳耀輝尚且如是,其他在○三年忽然參選而憑「七一效應」勝出的區議員,如果本來就沒有打算長期在社區工作的,難免更容易感到意興闌珊了。「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露無覓處」,是不是「公民起動現象」的必然規律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