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雙龍會

各有打算錯失良機

2007年3月29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泛民主派首次積極參與行政長官選舉,其中得失,他們怎樣衡量呢?有泛民學者發表文章總結說,泛民這次參選,對民主化有「六大貢獻」;其中一大「貢獻」,是「整合了爭取民主的力量」。文章說「泛民選委在選舉期間合作無間」,又指「難得是民主黨不怕『為人家作嫁衣裳』從旁相助,互補不足,對(公民黨和民主黨)日後的磨合打下基礎。」(陳健民:《泛民參選對民主化的六大貢獻》,《明報》,三月二十六日)

如果真的是這樣,為甚麼在最後的投票中,有若干泛民選委(包括「六大貢獻」作者陳健民在內)沒有支持梁家傑呢?在投票日前夕,梁家傑對傳媒說,如果有人投白票,「就是向曾蔭權作出最大控訴」,所以他「絕對不會阻止選委投白票」;但是,他仍是呼籲支持他的選委「用選票確認(他)參選的意義」。

梁家傑「 十票」 失蹤

過去一段日子,有的人不斷散播這樣的流言:很多給曾蔭權提名的選委,都是受了政治壓力,逼不得已,其實並不願意支持曾蔭權;到投票時,因為不記名,這些人都會投「白票」,所以曾蔭權得票一定少於他的提名人數。誰知投票結果,曾蔭權得票比提名人數還要多;倒是梁家傑,在提名人中跑掉了十票。

這似乎是梁家傑意料之外,因為他回應這個現象時,有點語無倫次:他說有的人給他提了名,最後卻沒有投他的票,是因為「受了政治壓力」。這完全不合邏輯。泛民先前對「政治壓力」的指控,恰恰相反。他們說,提名人的身分是公開的,所以有的支持梁的人也不敢提名梁,不支持曾的人也被逼提名曾;到不記名投票時,違心地提名曾的人便會投白票,或者轉而支持梁。用這個邏輯來解釋選舉結果,似乎受了壓力而作了違心提名的,其實是梁家傑的提名人!

承認投了白票的泛民選委陳健民解釋,提名梁家傑,只是為了要有競爭的選舉;目的既已達到,便可以投白票。這道理很難說得通。「有競爭的選舉」的主要意義,按梁家傑本人闡釋,是要拿出政綱來比併。泛民中人一直強調,梁的政綱比曾優勝的最突出一點,是爭取二○一二年「雙普選」。如果泛民選委真的「合作無間」,便應該團結一致,支持梁家傑、支持雙普選!給他提名,卻不投他的票,算是甚麼支持呢?

回想一下,在整個選舉期間,泛民陣營並沒有給人「合作無間」的印象。先說政綱:不少客觀的評論,都認為梁家傑的政綱乏善可陳,特別是經濟部分。泛民中人也批評,梁在政綱中提出的政改方案「不切實際」,討論經濟議題更是「一敗塗地」。他們甚至認為,這正是梁家傑得到的公眾支持始終不能追近曾蔭權的原因。

泛民冷眼 搶咪內訌

可是,把這失敗歸咎於梁本人,殊不公道。任何行政長官候選人都不可能對經濟、教育、環保以至各項公共政策問題樣樣精通。候選人能否提出有分量的政綱,辯論時能否有高水準的表現,要看他的選舉班子能夠給他多少支援。如果張堅庭的兩小時訓練可以令梁家傑的溝通能力有脫胎換骨的進步,為甚麼泛民營內的經濟專家不可以為他惡補,令他裝備充足的經濟知識,作出高水準的演出呢?是專家們沒有提供意見,還是梁家傑不願接受?

再看其他競選活動,大部分時間只見梁家傑和他在公民黨裏的親密戰友孤軍作戰,其他泛民人士甚少參與。起初表現得團結一致慷慨激昂地支持梁參選的二十多名泛民立法會議員,許多後來都沒有為他站台、助選,連投票前夕的造勢晚會裏也不見蹤影。泛民陣營裏擁有最強大地區實力的民主黨,一直沒有動員他們的地區網絡投入助選;陳健民所說的「從旁相助」,不知如何得見。這樣的表現,可以做到「整合了爭取民主的力量」嗎?

「三‧一八」遊行既要反對「小圈子選舉」,又要為參選的梁家傑造勢,落得人少勢弱,最後以「搶咪」內訌鬧劇告終,正好反映了泛民陣營在這次選舉裏陷入的矛盾。這次行政長官選舉,本來確實為泛民陣營提供了「整合爭取民主的力量」的大好機會。這目標為甚麼沒有達到,泛民中的有識之士,能不深思?

20070329_ST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