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雙龍會

兩候選人的經濟政綱

2007年3月1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行政長官候選人答問大會將於今天晚上舉行。對於兩位候選人發表了的政綱有關經濟的部分,最少有以下幾個問題應要求他們說明。

第一,怎樣推進香港的經濟發展?曾蔭權和梁家傑的競選政綱,都表示十分重視經濟發展。曾蔭權說:「香港若不能跨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台階,勢將被各地的競爭對手超越。我承諾帶領特區政府,以超卓的執行力,推動香港發展向前。」他提出的「五大主題」政策綱領,第一項就是「進步發展觀」,要推動經濟發展。同樣,梁家傑也在他的政綱裏宣稱:「我承諾,我會把拓展經濟放在首位,使香港能對國家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但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方向是甚麼?政府應採取甚麼具體措施去推動經濟發展?在兩人的政綱裏找不到清晰完整的答案。曾蔭權只是反覆強調要加快大型基建,以帶動經濟發展。但是,政府其實多年來一直在說要「加快基建」,為甚麼總是做不到?今後又憑甚麼可以做到?香港經濟發展的動力只來自基建工程嗎?抑或還有甚麼?

至於梁家傑,則只針對他認為現屆政府妨礙經濟發展的錯誤政策予以抨擊,沒有提出任何具體建議。例如他說,要達到拓展經濟的目標,「最佳途徑就是給予香港商界更大的自由去發揮所長」──他要給商界增加些甚麼自由呢?他又承諾,「在值得鼓勵發展的範疇減稅」──他認為哪些範疇值得鼓勵發展呢?正面回答這些問題,方能清楚交代候選人的經濟理念和願景。

第二,政府在甚麼時候應對市場進行干預?怎麼干預?這是作為現任行政長官的曾蔭權在他去年的《施政報告》裏提出的一個問題;他當時未有提供答案。現在,他在競選宣言裏論述「大企業與小市民」的矛盾時,指出「自由市場也有失效的時候,大企業和小市民的權益失去平衡。在市場力量無法有效發揮作用時,需要政府去監督補救。」梁家傑也提出類似的看法,認為政府應擔任「球證」的角色,減少在市場上作出干預,但當「市場失衡」時,政府便要推動社會政策。

問題自然是,怎樣界定市場是否已經「失效」或者「失衡」?有沒有客觀的標準?政府有甚麼機制,可以及時覺察和斷定市場出現了失效或失衡的情況,需要干預?作為例子,曾、梁二人對最低工資政策的主張,怎樣體現他們對政府干預市場所信奉的原則?

第三,隨着市民對公共服務的要求不斷增加,政府怎樣維持財政平衡?曾蔭權承諾在任內把利得稅和薪俸稅的標準稅率降低至百分之十五;梁家傑則說,他「不會在香港合理所需之外,包括為謹慎理財撥入儲備,多徵一分一毫稅收。」

另一方面,曾、梁二人各自都作出了若干要增加公共開支的承諾,例如增加公共醫療開支,或者延長免費教育年期等。那末,錢從何來呢?要維持財政平衡,是靠開徵新稅(例如銷售稅?),還是要削減哪方面的開支呢?更根本的問題是,長遠來說,特區政府應否、能否把公共開支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不超過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二十?

第四,香港與內地的經濟發展應維持怎麼樣的關係?在這個問題上,曾蔭權和梁家傑似乎立場迥異。曾蔭權認為香港應「融入國家的發展」,並承諾「積極維繫特區與中央緊密關係,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抓住發展機遇」。梁家傑卻把這「維繫特區與中央緊密關係」視為香港「只會向中央伸手」,甚至令香港淪為國家的「寄生蟲」,「令內地省市以為香港人都是只懂抱怨經濟差和被寵壞的一群」。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貿易合作關係,下一步應怎樣發展,兩位候選人應各自說清楚自己的看法。

20070301_ST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