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4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在剛過去的選舉委員會選舉裏,第一次積極參與的泛民主派取得優異的成績。他們的候選人不但在專業界別有很高的當選率(在七個界別裏百分之百當選),而且頗多是最高票或很高票當選,其中不少是出人意表的。
選舉的成敗,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候選人怎樣回答選民這個問題:「我為甚麼要投你一票?」在這一場選委會選舉裏,泛民與建制派的競選表現最顯著的差別,是前者對這個問題提出了鮮明的、大多數選民受落的答案:要使行政長官選舉成為有競爭的選舉。
很多市民都希望,明年三月的行政長官選舉有多過一個候選人,讓人們可以看到熱烈的競選活動,看到候選人各自向公眾交代政綱,看到候選人在選舉論壇上辯論公共政策。
泛民的競選宣傳正是回應了這種訴求;他們的候選人向選民說:「把我們選進選委會,令梁家傑可以有足夠的提名人成為行政長官候選人,向曾蔭權挑戰。」這就在支持「有競爭的行政長官選舉」的選民中引起了強烈的投票動機。
相反地,對於選民「我為甚麼要投你一票」這個問題,親建制的選委候選人並沒有提出鮮明的答案。有的候選人強調,不應逼人對支持誰當行政長官表態;這種態度,不會令選民覺得有理由要投他們一票。另一些候選人發表洋洋灑灑的參選政綱,列出他們對下任行政長官在各項公共政策上的要求和期望,承諾督促行政長官接納業界的意見;這種承諾,對爭取支持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因為選民很難相信,把你選進了選委會,下任行政長官便會按你的政綱施政。
總的來說,親建制的選委候選人「支持曾蔭權連任」的立場,在選委會選舉裏不可能有很大的動員力:支持曾蔭權的選民,幾乎人人都相信他成功連任已是必然的事實,沒有「非去投票選出合適的選委不可」的緊逼感。
這是令建制派在這次選舉中處於劣勢的主要因素,凌駕於其他因素之上。在法律界落敗的資深大律師清洪,在報章撰文,慨歎多名資歷深厚的業界人士落選,而一些徒孫輩的年輕律師卻竟然當選。他認為這是專業界別「政治化」的後果,並且批評這對專業的發展不利。
其實,享有崇高專業地位的候選人敗給不見經傳的「黃毛小子」的例子,並不限於法律界。清洪大律師不妨想想,他的選民為甚麼要到票站投票?候選人的資歷和知名度,在選舉裏不是沒有作用,但決不是決定因素,因為這次選舉,不是選「最資深律師」、「最具專業經驗工程師」或者「最有學術成就學者」。這次選舉,就是一次政治選舉,哪能不「政治化」?
這次選舉的結果,也打破了「功能組別不歡迎有政黨背景候選人」這一迷思。在多個專業界別高票當選的泛民候選人,都是標明政黨背景來參選的,他們當中有的專業地位並不高。在建制派中也有類似例子,如林光宇帶着民建聯的標籤在旅遊界當選,他在界內並沒有深厚的資歷。這些例子說明,候選人的政黨背景在功能組別選舉裏不一定是負面因素,起碼不是「致命」的負面因素。
而政治文化發展的趨勢,是功能組別選舉的候選人也愈來愈要依靠政黨的力量。正如清洪也看到,獨立候選人根本無法與政黨機器競爭。
有評論說,這次選委會選舉的結果顯示,泛民已「攻陷了」若干一直由建制派佔優的功能組別,○八年立法會功能組別選舉很可能「變天」。這說法未免過於武斷。功能組別選民上星期日投票時,很多是希望當選的選委為他們提名第二名行政長官候選人。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員的選舉,完全是另一回事。不過,泛民在這次選舉中在功能組別表現的組織動員力量,不能不引起建制派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