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9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立法會裏五位「泛聯盟」議員宣布要籌組政黨,有論者猜測說,這是北京、特區政府與大財團在背後推動,因為有人不滿自由黨對特區政府支持不足、對財團利益維護不力,於是慫恿泛聯盟另組代表工商專業的政黨,與自由黨抗衡。
我認為這種理論並不可信。就我所見,北京和特區政府對自由黨縱有不滿,但他們都很清楚地看到,在可見的將來,特區政府施政必須依靠自由黨的支持。自由黨是立法會裏的第二大黨,在功能組別選舉有鞏固的基礎,並且正積極拓展在地區的力量。
現在才醞釀組黨的泛聯盟,在參政人才、選戰經驗和組織建設各方面,實力都沒法和自由黨比擬。除了○三年《基本法》第廿三條立法一事之外,在所有重大政治問題上,自由黨都是支持政府的;至於經濟和社會問題,自由黨主席田北俊更經常強調,他們是和政府理念最相近的政黨。權衡利害,中央和特區政府都沒有理由認為抓住泛聯盟,便可以失掉自由黨。
至於大財團是否要另找代言人,我不知道。不過,政府也好,財團也好,如果他們因為覺得泛聯盟比自由黨「可靠」,決定要「換馬」,於是鼓勵泛聯盟組黨的話,那就在認識上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泛聯盟今天可能確實比自由黨「聽話」(有學者寫文章說:「泛聯盟是真正的保皇黨,與政府站在同一陣綫,反而民建聯及自由黨的立場就搖擺不定。」),但泛聯盟可以肆無忌憚地「保皇」,正是由於他們不是政黨,不用提出一套完整的政綱,不用就每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表明立場並向公眾交代;而且更重要的,他們不用參與直選。
試想想,泛聯盟一旦成為政黨,除非像個別近乎隱形的政黨那樣,無意發展,無意在議會裏爭取更多席位,否則一定要積極參與各項政治、經濟和社會議題的公眾辯論,一定要參加區議會和立法會的地區選舉,因而也一定要考慮一般市民對各項公共政策的態度。當支持政府與爭取選票有矛盾時,便要衡量得失,作出抉擇,不能一往無前地「保皇」。
一言以蔽之,泛聯盟成為政黨之後,處境便和自由黨、民建聯等「親政府政黨」相同;為了要「撈選票」,他們不可能繼續當政府的馴服工具、舉手機器。
那末,泛聯盟到底為甚麼要組黨呢?這問題確實令人感到迷惑。泛聯盟的五位議員,除了陳智思是四十剛出頭之外,其餘四位都已年逾花甲,陳智思對組黨卻顯得最不起勁,還表示下屆無意再參選立法會。其餘四位議員當中,參政經驗最長的何鍾泰,態度極為審慎:他表示要諮詢業界意見,若選民不贊同他加入政黨,他便要順應選民意願。
事實上,本地的「傳統智慧」認為,專業界別的選民,大都不喜歡政黨,在立法會功能組別選舉裏寧願支持獨立人士。泛聯盟的議員全部都是來自專業功能組別,都是以獨立人士的身分當選議員;他們要變身為政黨中人,能不考慮業界的反應嗎?
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舉的提名剛結束,一場比過去兩屆激烈的選戰經已展開。專業界別的候選人,不少以「獨立」、「無黨派」為標榜,認為政黨背景只會成為參選的包袱。泛聯盟對爭取選委會席位,不見得沒有興趣;但他們偏偏選擇在這個時候高調預告明年三月至五月組成政黨,這是不是有點奇怪呢?他們的主腦人物的政治智慧,確非一般人所能猜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