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9日《明報》論壇
行政長官怎樣回應勞工界對立法規定最低工資的要求,是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裏最受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關於立法規定最低工資的利弊,全世界已爭論了大半個世紀;學者做研究,工會搞運動,政客打選戰,都經常會拿最低工資做議題。支持和反對最低工資立法的論據,不外是那幾條,但正反雙方引用的統計資料和實踐經驗,卻可以不斷推陳出新:今天一項研究顯示最低工資立法令失業人數增加,明天一堆數據又證明最低工資令若干人脫貧。這個爭論只怕要繼續下去,永遠不會得到一個人人公認的結論。
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統計,全球九成以上的國家已有各種形式的最低工資立法。這普遍性一方面說明最低工資立法不是洪水猛獸,不會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嚴重損害,否則它不可能在多個發達國家裏生根;另一方面亦說明它不是靈丹妙藥,不能倚靠它來保障弱勢社群有尊嚴地過活,因為在許多規定了最低工資的國家,貧窮和貧富懸殊問題仍未解決。兩種迷思,同樣應該丟棄。
香港是未有最低工資立法的少數地區之一,自然有人會認為這是落後的、可恥的。但也有人認為,這正是香港賴以成功的一項要素:美國傳統基金會一直把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依據之一就是香港沒有設定最低工資。要社會各界特別是勞資雙方就最低工資立法問題達成共識,難度大概不下於政制發展。任何「理性討論」,試圖從大眾接納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去論證最低工資的利弊,恐怕也是徒勞無功。特區政府要否立法,全然是一個政治決定。
曾蔭權競選行政長官的時候,為爭取勞工界的支持,對最低工資問題表現出積極關注的態度,令勞工團體對他抱有較高的期望。去年他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對最低工資問題沒有作出承諾,立即遭到勞工團體和勞工界立法會議員的責難。
今年的施政報告發表前夕,要求最低工資立法的工會領袖和政治人物,組織群眾遊行,發出最後通牒,態度強硬堅決,政府不立法誓不罷休。
值得注意的是,最低工資立法已成為立法會全體反對派議員的一致訴求。從近日流傳的消息來看,今年的施政報告也不會對最低工資立法有肯定的承諾,仍是依靠「拖」字訣。不過,特區政府應當看到,最低工資立法像普選一樣,一天未有實現,都會成為反對力量動員群眾的議題。政府必須衡量,繼續拖延立法,會否導致沒法收拾的政治局面。
積極而務實的做法,應是選擇個別行業先行立法,可以紓緩社會矛盾。像保安和清潔,大家都公認是工人議價能力最低的行業,何不就拿這兩個行業做試點。現在有建議先在這兩個行業搞個「約章」,試它兩年,失敗了再立法;這其實只是等於拖延兩年,最終還是要立法的。實際上即使現在便決定立法,馬上進行諮詢和草擬工作,到法例得到通過實行,也不是一年半載內的事;先來兩年「約章」做試驗,是否多此一舉?
特區政府應當看到,最低工資立法像普選一樣,一天未有實現,都會成為反對力量動員群眾的議題。政府必須衡量,繼續拖延立法,會否導致沒法收拾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