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5日《星島日報》雙龍會
陳方安生宣布不參加明年三月的行政長官選舉後,公民黨執委會決定推舉梁家傑參選。有消息說,陳太宣布不參選後,「泛民主派」對他們在選舉委員會可以取得的席位總數轉向悲觀,大都認為很難達到足以提名一位候選人的一百票。因此泛民要調整策略,提早展開行政長官競選活動。
本來,按選舉的一般規律,競選活動應在候選人獲正式提名後才進入高潮;由傳媒或者其他機構主辦的候選人競選論壇,都是在提名期結束後才進行的。但是,對於有意參與這次行政長官選舉的泛民人士,倘若他們估計根本沒有機會跨過提名的門檻,等待提名結束便變得沒有意義。事實上,在提名期過後,如果真的沒有泛民的代表成功獲提名為候選人,那末泛民便不能登上競選活動的舞台,他們的「選戰」隨即宣告結束。
提早開戰 煲呔未必奉陪
所以,泛民要進行任何有意義的「競選活動」,必須在提名之前,甚至要在選委會的選舉之前,因為選委會選舉一有了結果,人們看到泛民沒有足夠的行政長官候選人提名票,便會對他們的「競選活動」失去興趣。
另一方面,大家都相信一定可以成功連任的曾蔭權,又會否願意提早「應戰」,與梁家傑演一場對手戲呢?大概不會。對曾蔭權來說,提早宣布參選絕對沒有好處。他一宣布參選,便馬上要受選舉法律的約束,許多活動──包括作為現任行政長官的正常活動如會見社會人士、出席社團聚會等──都要受到掣肘。他更沒有理由要和梁家傑一起出席任何「選舉論壇」:作為行政長官,對於要在甚麼時間和甚麼地點、以甚麼方式向公眾表達甚麼意見,曾蔭權享有旁人所無的選擇權;他絕不需要也不會願意採取與梁家傑公開辯論的方式,來發表自己的政見或政綱。
由此看來,所謂「競選活動」,極可能只是各演各戲、各說各話:曾蔭權如常地履行他行政長官的職務,並且自然而然留在聚光燈下;梁家傑則要刻意安排各種競舉活動,吸引傳媒和公眾的注意。選擇議題的主動權,顯然掌握在曾蔭權手上。梁家傑大部分時間只能是被動地對曾蔭權和特區政府的政策作回應;他當然可以發表他的「參選政綱」,但對於他提出的建議,人們既明知他沒有機會自己去落實,也就不會認真發生興趣。
社區拉票 凝聚選舉力量
儘管是這樣,梁家傑「參選」,對公民黨的發展肯定有好處。梁家傑是「代表公民黨」參選的,他打着公民黨的旗幟,舉着公民黨的政綱;但是,由於泛民不可能再推舉第二個人出來參選,為了維護泛民隊伍的團結,整個泛民陣營,除了少數堅決拒絕參與「小圈子選舉」的極端分子之外,都要追隨在梁的背後。於是,公民黨便正式取代了民主黨,成為泛民的「旗艦」。
更重要的,梁家傑既沒有機會和曾蔭權在擂台上對拆,他的「演武場」就在社區。如果梁家傑和公民黨有心要演一場好戲,便應在未來這兩個月,在全港若干選定的地區展開密集的宣傳「拉票」活動。對於剛成立的公民黨,這無疑是磨煉選舉工具、凝聚和動員選舉力量的十分難得的機會。公民黨參選,注定是贏家。